商州花燈傳承人雷美麗和孩子們一起制作花燈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智慧與文明的結晶,是一個地域珍藏的寶貴記憶。商州地跨長江、黃河兩大流域,多文化融合孕育出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近年來,商州區不斷挖掘文化資源,堅持保護與開發、傳承與創新并重,將非遺帶入校園、社區、景區,讓更多人沉浸式體驗非遺魅力。同時,通過政策激勵、人才隊伍建設、文旅深度融合等舉措,把保護傳承和開發利用有機結合,讓非遺活起來、用起來、傳下去。
學校是文化藝術教育的主陣地,“非遺進校園”不但能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也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
5月23日,在“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來臨之際,商州區文旅局組織非遺傳承人走進商洛市幼兒園,開展“非遺進校園”系列宣傳展示活動。
在商州,小貓、小馬、小兔、小獅、小猴等造型的泥哨統稱“狗娃咪”。東龍山“狗娃咪”流傳數百年,不僅是一種兒童玩具,更是一種民間工藝品,受到人們的喜愛。當日,東龍山“狗娃咪”代表性傳承人祝樂給孩子們展示了各種各樣“狗娃咪”作品,演示了匠心獨運的制作過程。花燈傳承人雷美麗通過“商州傳統花燈工藝介紹”“習俗文化問答”“花燈制作”3個環節,面對面地傳授傳統技藝,讓小朋友們在手工實踐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在老師的悉心指導下,孩子們小心翼翼地進行剪裁、折疊、粘貼,充分利用現有的材料對花燈進行加工裝飾,使初具骨架造型的花燈披上了五彩斑斕的絲綢,不一會兒,一個個獨具特色的花燈展現在大家眼前。通過與孩子們進行面對面互動,手把手傳授非遺技藝,讓孩子們化身為“小小非遺繼承人”。
省級非遺名錄項目——“商州花燈”“商州東龍山狗娃咪”進校園活動是商州開展非遺傳承保護的一個縮影。今年以來,商州區多次組織非遺傳承人先后深入轄區各學校及江山景區、臥虎嶺景區等地向學生和游客講解非遺傳承與保護知識。
為營造全社會非遺保護氛圍,商州區還利用網絡媒體、展覽展示等方式,大力宣傳非遺保護和傳承知識。同時,通過商州文旅、商州文化館、商州圖書館微信公眾號,建立數字服務平臺非遺資料庫,利用數字平臺對商州非遺名錄項目、非遺扶貧工坊、非遺傳習所進行圖文、視頻宣傳。
商州區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長張曉平介紹,每年春節期間,商州區都會開展群眾文化展演,將傳統的非遺項目踩高蹺、云云、旱船、皮影等表演呈現給觀眾,提高廣大群眾對非遺的認知度;在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前夕,用展板集中展示商州非遺保護成果,邀請非遺傳承人現場展示制作技藝,并向廣大市民贈閱非遺保護法宣傳單。
非遺人才的培養始終是非遺保護傳承的重中之重。張曉平說:“這幾年,我們采取‘走出去、引進來’的方式,組織商州非遺傳承人進行培訓,舉辦商州民歌座談會。積極推薦非遺傳承人參加省上舉辦的非遺培訓班,并推薦黑龍口豆腐干扶貧就業工坊負責人郭鋒代表商州參加全省非遺助力扶貧經驗交流。”
據悉,2023年,商州區制定出臺了《商州區政府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實施意見》,成立非遺工作專家委員會,定期開展非遺理論研究,并編書立著。截至目前,已編輯出版10多部非遺類圖書,為非遺保護傳承提供了寶貴資料;同時,健全完善商州各類非遺項目傳習所、傳習基地,以區文化館總館非遺保護中心為陣地,在腰市、黑龍口鎮、大趙峪辦事處等設立非遺傳習所,開展非遺傳習活動,促進帶動文化產業發展;在全區范圍內進行了6次大面積的非遺普查,采用實時動態數據采集技術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傳統舞蹈、戲劇、體育、游藝與雜技、技藝、民俗等具有形體動態的門類進行采集、存儲、管理,助力非物質文化遺產動態數據轉化成數字文化資產。
截至目前,商州區已擁有非物質文化遺產省級名錄項目5項、市級名錄項目38項、區級名錄項目56項,有代表性傳承人省級2人、市級35人、區級59人,涵蓋傳統手工藝、美術、戲曲、音樂、民俗等類別。
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深挖非物質文化遺產價值,能夠在促進鄉村振興中發揮非遺服務當代、造福人民的作用。張曉平介紹,這幾年,商州區充分發揮56個非遺產品優勢,探索“非遺+產業”新路徑,通過“非遺+線上直播”“非遺+旅游”等多種方式帶動村民居家就業增收3.6億元。探索“非遺+文物保護”、非遺進社區等多種創新模式,依托從業人員較多、適宜帶動就業、有市場潛力的黑龍口豆腐干、東龍山狗娃咪、商州剪紙等非遺項目,建設覆蓋108個村(社區)的非遺工坊219家,帶動就業1.2萬人,推動非遺更好地融入生產、生活和市場。
在商洛廣袤的鄉村中,還有不少傳承數百年、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鄉村振興的大潮中,期待更多的“守藝人”傳承文化血脈,守護文化瑰寶,讓非遺在新時代煥發新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