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柞水縣委中心學習組“創新理論學習助推跨越發展”側記(下篇)
商洛日報訊 (謝建民 王成斌 張曉鋒)如果說柞水縣委中心學習組一系列關于時間、流程、規定是“硬杠杠”,那么讓“理論學習,聚集科學發展的內生動力”,則是柞水縣委中心學習組抓理論學習創新、助推跨越發展的“不二準則”。
用開放的思維推進經濟轉型
“把工作當作學問去研究,把學習當作事業去追求,讓每次集體學習都成為一次思想的飛躍,開放的思維會成為推動經濟轉型的智力源泉。”縣委書記林錄印每次主持縣委中心組的集中理論學習,都要選擇理論前沿、循環發展和發達地區創新經驗的內容,帶頭聯系縣情實際談體會,讓中心組成員充分發言,碰撞思想,商討柞水經濟如何在發展中轉型,在跨越中升級。
柞水縣委鼓勵中心組每個成員帶著課題學習“取經”,每次中心組成員有在外地開會、學習的機會,結束后,都安排寫心得體會,把學習成果與大家分享,及時召開專題務虛會進行集中研討,達成共識。柞水縣同興軋鋼從項目籌劃、設計、立項到落戶、施工、達產,就是柞水縣委以理論學習為基,以實踐應用為本,讓全體中心組成員參與項目建設全過程,自去年40萬噸中板完成投產以后,今年50萬噸棒材生產線也建成運營,加速推動了礦鋼一體化的進程,改變了柞水以采選業為主的礦產業格局。
延伸產業鏈條,發展循環工業,處理好生態立縣和工業強縣的關系,是柞水縣委中心學習組通過學習達成的一致共識。為節能減排,先后完成陜西大西溝礦業公司2×90萬噸菱鐵焙燒技改和煙氣脫硫項目,加快靜能再生資源回收、尾礦綜合利用。宏陽年產20萬方混凝土拌和站、金世泰免燒磚生產線等45個循環產業項目建成投產,消化利用了大量廢棄尾礦,初步形成了以鐵礦采選及深加工、銀銅深加工、尾礦綜合利用和水循環利用等4個循環產業鏈。
生態資源是大秦嶺賦予柞水的可持續發展條件,柞水縣委樹立全域旅游觀念,抓住國家實施關天經濟區規劃、建設大秦嶺中央公園和省市打造“人文陜西·山水秦嶺”“秦嶺最美是商洛”品牌機遇,先后開展了省級旅游示范縣、秦嶺美麗鄉村等系列創建活動,著力打造“秦嶺綠色心臟”。實施精品旅游工程,以營盤生態旅游產業園建設為核心,推進牛背梁、溶洞、秦楚古道、九天山等景區景點開發,全面做好鳳凰古鎮保護與開發工作,加快溶洞國家地質公園、西干谷旅游開發和牛背梁國家森林公園索道、酒店等涉游項目建設,力爭柞水溶洞國家4A級和秦楚古道國家3A級景區創建工作順利通過驗收。抓好客源地市場開發對接,積極開辟省會西安南線精品游線路,增加組團游規模,全年預計接待游客將達到400萬人次、旅游總收入20億元以上。
同時,加快現代醫藥生產、加工、流通、科研四大體系建設,盤龍公司與北京九鼎投資公司簽訂了上市合作協議,以盤龍生態產業園為主體的柞水現代醫藥產業逐漸步入提檔增速的新階段,生態旅游、現代醫藥對縣域經濟的貢獻份額越來越大。
用超越的勇氣推進社會發展
“要想在陜南28個縣區中脫穎而出,既要有超強的綜合實力,更要有協調發展的社會事業”,柞水縣委一班人在思考跨越發展問題上,有著清醒的認識。
柞水縣委中心組在學習中,以解決民生問題為落腳點,著眼于推動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的有效解決,著力解決群眾最關注的急事、難事、要事,努力讓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把教育提升工程放在民生工程之首,義務教育發展均衡合格縣、“雙高雙普”兩項創建工作同時拉開,全縣投入資金1.8億元,新增校舍面積5萬平方米,如今,村村都有幼兒園,校校教師人均一臺電腦,農村學校音樂、美術、手工、理化實驗等部室一應俱全,每個教室都安裝有觸摸屏的電教黑板,消除了城鄉學校的差距,農村孩子也享受到了城市孩子一樣先進舒適的學習環境。社會保障方面,以中心敬老院、區域敬老院為主體,五保集中供養點以及老年公寓為補充的養老體系初步形成,全縣老年人集中供養率達到62%,按標準發放城鄉低保、生活救助、五保供養等政策補助1.49億元。在醫療衛生方面,全面開展了公立醫院改革,藥品“三統一”配備率、使用率和藥款結算率均達100%,藥品價格下降18%,新農合報銷標準較上年度提高10%,群眾用藥負擔明顯減輕。率先創建國家計劃生育優質服務縣,優生優育、致富技術等服務送上家門,獎勵扶助使帶頭執行計生政策的家庭過上了富足日子。前三季度,柞水96個民生類項目完成投資8.95億元,全縣農民切實從民生政策中得到實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