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一輪扶貧開發中,我市不少農戶都將林下養殖作為發展項目。
商洛日報(文/圖 記者 馬澤平)隨著社會的發展,生態食品也成為生活的必需品,發展林下生態養雞也很快成為農民脫貧致富的好出路。眼下,在精準扶貧的推動下,我市不少農民瞅準林下養雞產業。但是,有句俗話說得好,“養殖如賭博,投資需謹慎。”記者近日對三年前發展勢頭很好的鎮安縣青銅關鎮白樹村林下養雞關門歇業進行了調查。
曾是生態養雞村
記者來到青銅關鎮白樹村四組張世彥的林下散養雞場。核桃樹下,圈起來的林地養雞場已改種上了玉米,雞舍也已廢棄,雞棚石棉瓦已斷裂,顯得破爛。唯一還完整的是雞舍外墻上那寬大的“綠色生態養殖基地”的宣傳欄還十分醒目。
“聽上面說搞林下養雞賺錢,要在我們村里建一個林下生態養雞示范基地,前年光我們四組就有四戶搞林下散養雞,我的核桃林下養了1200只。”張世彥指著破爛的雞舍說,沒想到一年就賠了4萬多,現在村里一聽說養雞,頭都搖得跟撥浪鼓似的,絕不會走養雞的路子。
和張世彥一起搞林下養雞的還有同組村民姚永枝,前年也養了1200多只,本想就在家門口靠林下養殖掙錢糊口,沒想到前年七八月份雞仔發瘟,弄得血本無歸。姚永枝說:“村里養雞產業就跟遭遇禽流感一樣,全部倒閉了,大家是聞雞色變。”30多歲的青年徐振國,移民搬遷后,也在老屋場樹林下圈地散養了2000只雞,除了一部分管理不善死后,留下來的也沒賣上好價錢,賠了6萬多,只好出門打工去了。
堅守兩年終放棄
“媒體曾報道你們這里有一個養殖大戶,一只雞賣到800元,現在情況怎樣?”“他賠得最多,最低不下十幾萬。”當記者詢問時,張世彥搶過話題對記者說。
在村民的指引下,記者來到了曾賣過800元一只雞的林下養殖場。整個被網起來的山林里,只有一戶人家,樹林下梯田的地里也已經種上了玉米。“娃們又出門打工去了,養了兩年的雞,死的死,剩下的去年臘月以每斤13元的價格賤賣出去了。”70多歲的老姚告訴記者,孩子姚勇和姚西博兄弟倆投資幾十萬元搞的林下養雞場,堅持了兩年賠了十幾萬,可是要強的孩子們和別人談起養雞的經歷,絕不提賠字。
老姚說,幾年前,自己兩個孩子一次性弄了1萬多只雞苗,才開始沒經驗死得多,后來成活率高點了,老三姚西博還專門把成年土雞拿到楊凌農科大設立的質檢中心檢測,未發現藥物殘留,說是生態雞已達到無公害標準。“在楊凌農博會,確實賣過一只雞800元的事。但是雞不吃抗生素成活率低,長得慢,全靠買糧喂養,代價很高。去年剛把成活率弄上去,結果沒人前來購買,拉出去賣了幾次,人家不相信是林下生態雞,最后只好賤賣算了。”
談起已經掌握了林下養雞技術,是否還想養雞致富,老姚苦笑道,“孩子們肯定不再做林下養雞了,都賠了那么多錢。我一輩子最苦的就是這兩年幫孩子養雞。眼看著雞苗一只只死去,又不喂抗生素藥,孩子著急睡不著,我們也跟著揪心。后來找到了竅門,把雞的成活率提高了,全家人開始感覺有了希望,結果沒人上門買,弄到市場上賣吧,那里魚龍混雜,想買的人不認可這是原生態無公害土雞,聽后心真涼到腳跟了。孩子們仔細算過,一只雞從出殼到長到6斤左右出欄,8個多月吃糧花費150元左右。成長期服用的中藥、食補不下25元,不算成本,一只雞的成本在180多元左右。最后沒人過問,只好一百多元一只和農村籠養雞一樣的價格賣出去了。”老姚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不算養殖的人工費,一只雞就賠了50元,養的越多,就賠得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