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通訊員 楊遠彥
他沉穩安靜,卻有著水滴石穿的堅韌;他平淡從容,卻有著深邃內涵的睿智;他始于平凡,終于樹人。他在教育教學的道路上,付出的是汗水和辛勞,收獲的是一份份沉甸甸的果實。他就是鎮安縣初級中學高級教師、副校長丁仕勇。
精耕細作
1996年從丹鳳師范學校畢業后,丁仕勇在鎮安縣一所偏僻的農村小學任教。那里交通不便、信息閉塞、教學條件差,180多個學生和6位老師都租住在民房里。在課堂上,他耐心傳授知識,下課后與學生一起做游戲,還利用周末給學生義務補課。功夫不負有心人,第一個學期結束時,他所帶的六年級語文科目在全縣統考中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績。
1998年,丁仕勇被調到鄉鎮初中任教,擔任物理學科教師,為了彌補自己知識的不足,他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知識,學習教育理論,向老教師請教,看全國物理教學大賽獲獎課堂實錄,把名師的課堂結構一步一步地記錄在筆記本上,不放過每一個課堂環節,感悟名師設計的精妙之處,再聯系班級實際情況學以致用,課后不斷反思、總結。從開始的模仿到嘗試運用再到創新教學,他逐漸形成了自己的教學風格,從縣上的教學標兵到市級、省級教學能手,再到省級學科帶頭人、全國模范教師,他一路走來,樂此不疲。
用愛心和責任去編織幸福的教育,是丁仕勇的理想和追求。作為省級學科帶頭人,他肩負培養青年教師的責任,每學期上一節公開課。對于年輕教師的成長課,幫助他們分析教材,指導說課、評課。還分別和新疆、寧夏、西安、安康等外地的老師進行教學交流。多年來,他通過工作坊網站、QQ群、微信、微博等多種方式,線上與老師讀書品學、聽評課研討等。參加教學研討群11個,交流汲取智慧,使大家受益匪淺。每年聽評課80多節,教學研討和個人送教30多次,講座10多次。
他專心教學,潛心教研,讓平凡的課堂發揮非凡的力量,他堅信只有不斷自我提升與自我塑造,才會有更多源源不斷的能量和知識傳遞給學生。
用愛筑夢
十幾年前的一天,丁仕勇和往常一樣早早地走進教室指導孩子們讀書,無意間發現一個女生手臂上有一道道猩紅的血印,讓人觸目驚心。下課后,他把這個女生叫到辦公室詢問,女孩沉默不語,淚流不止。后來,他經過多方打聽得知,孩子的父親在煤礦務工期間,因塌方事故去世,母親聽聞噩耗備受打擊,精神失常。13歲的孩子不僅要陪伴瘋瘋癲癲的母親,還要照顧上小學三年級的弟弟,家里沒有經濟來源,只能靠著親戚接濟勉強度日。在孩子無力堅持卻又無法放棄的煎熬中,她一次次地傷害著自己。
知道情況后,他倍感辛酸,每學期義務給孩子買飯票、衣服與學習用品,并寫了一封長長的書信悄悄放進孩子的書包,小心翼翼地維護著孩子敏感的自尊心,告訴她要勇敢堅強地面對困難。課堂上,他鼓勵孩子積極發言,生活中,處處予以照顧。3年后,畢業前夕的臨別晚會上,這個女生說:“謝謝您,丁老師!3年來,是您的呵護關愛,陪我度過了最艱難的日子。在我心里,您是嚴師,更是慈父。也謝謝所有同學對我的照顧,無盡的恩情,我將永遠銘記心中。”多年過去了,每到教師節,他都會收到這個女孩送來的鮮花。
在日常教育教學工作中,丁仕勇總是耐心細致,與孩子平等交流,注重培養他們健全的人格,關注孩子持續的發展,很多孩子和父母溝通不暢,卻能和他暢所欲言。
從學生口中的“小丁”到“丁哥”,再到現在的“老丁”。孩子們的表現總是出人意料,教師節里精心為他準備賀卡,畢業留言里的無限感激與不舍;把他的照片打印在背心上,配上文字激勵自己前行;發微信讓他早點睡覺,叮囑他少熬夜……他說這就是“我的幸福、我的事業”。
初心無悔
2018年7月,丁仕勇接到省教育廳通知,需要他為國培計劃做一個2小時的專題講座、為陜師大名師資源庫建設錄制10節微課。為保證概念表述正確、物理實驗操作步驟科學規范,他整個假期都沒有休息,一直在學校辦公室里度過。
2019年6月底,學期末的各項工作接踵而至,丁仕勇忙得不可開交,感冒發燒持續一周,仍堅持在工作崗位上。一天深夜,他高燒39度,獨自一人到縣醫院急診室。做完檢查才知道,因感冒拖得太久,連續低燒已經引起了肺炎,并且被強陽性支原體感染,醫生要求他必須住院。想到一堆沒有完成的工作,他再三堅持先打針治療。治療期間,班里的孩子要參加生物、地理中考,他拖著疲憊無力的身體,冒著冷汗來到考場,孩子們把他團團圍住,有的伸出手觸摸他的額頭,看他有沒有發燒,有的遞過剛買的瓶裝水,叮囑他注意身體。大家七嘴八舌地說:“老師,您好點了嗎?”“老師,您不來我們心里都沒底。”
丁仕勇說:“我只是一名普通平凡的山區中學教師,是教育給了我一次次機會和信任,給了我平臺和榮譽,我要懂得感恩,學會珍惜。”他始終堅信,教育的幸福,一半是愛,一半是被愛。用愛和責任守望未來,是最有價值的播種。叮鈴鈴……一陣上課鈴聲響起,他又拿起做滿筆記的備課本,踏著有力而堅實的步伐向教室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