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記者 李小龍 通訊員 羅 嘯 蔡庸莉)今年以來,為深化黨建引領“專業社工+志愿服務”融合試點,鞏固“五社聯動”成果,柞水縣積極探索社志融合發展模式,通過黨建引領,把社區作為志愿服務主陣地,聚焦基層治理痛點難點,探索形成務實高效的“五線”工作法,推動社區治理服務實現服務精準化、資源整合化、效能最大化。
以主體協同線,構建“五線聯動”運行服務機制。依托“院落會”等載體,每月通過黨建聯席會議組織社區黨支部書記、社工、社會組織、志愿者代表、愛心企業召開“五線”專題會,將議事場景延伸至小區院落、外河涼亭等居民生活場景。今年,已通過該模式解決居民“煩心事”10多件,形成“民事民辦、民事民議、民事民管”的自治閉環。同時,建立動態供需清單,由社工牽頭組建需求摸排小組,動態收集老年人助餐、青少年托管、殘障人士康復等特殊群體個性化需求;同步鏈接駐區單位、愛心企業、專業機構等資源,形成人力、物資、服務供需清單。截至目前,已完成精準匹配服務10多次,實現“需求有回應、資源有對接、服務有落地”。
以服務融合線,構建5類特色服務模式。聯合愛心餐飲企業開辦金秋食堂,為獨居老人量身定制“牽手計劃?銀齡守護”個案服務6次;依托家長學校、禾苗課堂開展親子閱讀等活動8場,為6名困境兒童組建“愛心媽媽”團隊,提供“一對一”心理疏導與學業輔導。“專業社工+志愿隊伍”雙引擎持續發力:聯合陜西婦源匯、孝慈社工等機構培育4名專業社工,發揮專業優勢;落實在職黨員“雙報到”機制,組建“銀齡守護”“愛心媽媽”等8支志愿隊伍,吸納騎手群體成立“騎心向善志愿先鋒隊”,讓服務力量遍布社區角落。
以資源整合線,激活社會力量參與社區治理。組建由愛心義工協會、洞子火鍋、曙光救援隊等5家單位組成的公益合伙人聯盟,簽訂協議明確服務內容與合作機制。“積分兌換+榮譽激勵”機制激發參與熱情:志愿者積分可兌換食堂餐券、理發折扣;參與服務的企業優先推薦“文明商戶”評選,帶動30多名志愿者常態化服務,形成“企業得口碑、居民得實惠、社區得助力”的良性循環。
以能力培育線,建立社工和志愿者培養機制。推行“1+3+N”培育模式,以“社區微項目孵化坊”為平臺,由2名社工帶領6名黨員志愿骨干,成功孵化“親子閱讀”“政策宣講”等3個特色項目。鼓勵社區工作者提升專業素養,今年5人報考社會工作師(4人中高級、1人初級),組織社工培訓3場次,舉辦“專業社工+志愿服務”能力提升班覆蓋90多人,全面增強服務能力。
以效能評估線,完善評價反饋建立效能督導機制。在“院落會”中增設“服務評價”環節,邀請居民代表為金秋食堂、親子活動等項目打分;針對老年人、殘障人士等群體,通過“送餐隨訪”“電話回訪”收集意見;開通社區微信群、意見箱等線上反饋渠道,實時傾聽群眾呼聲,讓服務改進更精準。
通過“五線”工作法,柞水縣社區治理實現三大轉變:治理主體從“單一行政”轉向“多元協同”,服務模式從“粗放供給”轉向“精準對接”,資源利用從“分散閑置”轉向“整合激活”。下一步,當地將持續深化機制創新,建強社工與志愿者隊伍,推動其融合深度嵌入基層治理,讓社區服務更有溫度、治理更具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