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美老總覃宏認為“簽約導演這個概念已經過時了”,他選擇直接入股導演的工作室或者公司。“要形成一個資產上的鏈接,你的項目我有優先選擇權,而且你想跟別的公司合作,也必須經過我的同意。即便星美不是完全控股也要是最大股東,而且必須擁有發行權”,覃宏對媒體解讀這種方式的控制力與靈活性,“我希望到一定程度可以向公司性質發展,他們也可以擔任監制、扶植青年導演,沒準這些導演以后發展成為夢工廠、環球了,那星美也是跟著你一塊成長的”。
近年來高調進軍影視界的地產商,為名導們提供了更廣闊的選擇空間,他們不缺錢。2012年4月,保利影業宣布未來3年將在全國范圍投資管理數十座影城,影城總數達近百座,銀幕數量超過600塊。至5月,萬達已“開業五星級影城86家,730塊銀幕,其中IMAX銀幕47塊,占有全國15%的票房份額”并“計劃到2015年開業200家影城,擁有銀幕2000塊,成為排名全球前列的電影院線”。6月,恒大大舉進軍音樂界,同時宣布將在影視和院線方面“小有動作”—除了在旗下200個樓盤中大舉布局自己的電影院線,還將在全國設立150余家恒大影城。
掌握著大量渠道資源的影院地產商們,對產業上游的內容生產也極富興趣,這也是資本市場對張藝謀加盟萬達看好的原因所在。在何毓文看來,這將是“古典好萊塢模式”:“制發一條龍,有利有弊。”張一白認為,對于導演而言這是一件好事:“更多的投入能帶來更多投資、更多機會,但如果導演的創作得不到尊重,還是無異于殺雞取卵。即便房地產新貴們有雄厚的資本和渠道優勢,也要解決這個問題:在吸引導演的時候有沒有為導演架構起一個專業平臺以體現價值?導演和資方的沖突矛盾并不會因為有錢、有渠道而消失,它還是存在。”
資方與導演,誰更有話語權?
小馬奔騰董事長李明向來低調,在他眼中,做了20多年廣告公司、15年電視劇的小馬奔騰是電影界的新兵。他對媒體表示:“2010年的《越光寶盒》是我們首次獨立操作電影,最后1.5億元人民幣的票房讓我們走出第一步;《劍雨》是我們和吳宇森導演合作的第一個項目,基本上達到了品質上的高水準;到了《將愛情進行到底》,張一白進入公司,從制作、營銷、發行都是成功的,達到公司最高期望。”
曾經的導演張一白,如今是小馬奔騰的高級副總裁,他向時代周報記者介紹了小馬奔騰與導演的合作方式:“我們有簽約導演,例如吳宇森、寧浩等。公司和他們簽署的是排他性協議,在簽約時間內只能在《小馬奔騰》導演電影。這些導演都擁有小馬奔騰的股份。我們還投資一些非簽約導演,進行項目合作。例如最近上映的《邊境風云》。”
華誼兄弟董事長秘書胡明曾向《財新》記者坦言,國內大成本電影的導演、明星片酬與片場及后期制作成本比例已達到六四開,而好萊塢的這一比例為四六開。這是否因制作公司為爭搶資源所致?張一白對時代周報記者說:“小馬奔騰簽約導演所花費的代價,還是和這些導演的藝術地位與市場價值相匹配的。雙方合作的前提是建立在價值觀的認同上,而不是拿錢來砸的。我并不認為給這些導演的報酬過高。”吳宇森和寧浩以工作室形式簽約小馬奔騰,除了簽約費用外,還有不打折的片酬,以及分紅。“分紅根據不同的導演的市場價值而定,年輕導演也能拿到,只不過較少。”張一白說。至于名導在小馬奔騰能拿到的最高的分紅比例,他以“商業機密”為由拒絕透露。
張一白特別向時代周報記者強調:“片酬這塊,撇開演員明星的溢價和增值,其實整個電影行業工作、創作人員拿到的報酬目前還是很低的。不能只看到少數頂尖的導演拿得很多,絕大多數導演拿到的酬金和他們所付出的勞動相比相差甚遠。”他以整個藝術界進行橫向比較:“相同級別、水平的畫家、藝術家和導演相比,前者比后者拿到多得多。很多導演被藝術的名義綁架了。尤其是拍第一部電影的時候,不僅拿出所有資源來拍攝,還往往拿不到錢,他們需要這樣幾部電影才能積累名氣。在這其中,能成功突圍、到岸的屈指可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