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的“真人秀”以音樂競賽類為主,大多靠購買海外真人秀節目的版權。例如,《中國好聲音》就購買了荷蘭同名節目的版權。資料圖片
以《中國好聲音》《中國夢之聲》和《快樂男聲》為代表的電視真人秀節目眼下正霸占著國內各大衛視的黃金時段。觀眾對選手表現、收視排名乃至節目品質的高度關注和津津樂道,似乎印證了這樣一個“事實”:電視真人秀節目歷經多年仍熱度未減。
真人秀節目的高收視率與關注率,讓國內的電視工作者自以為找到了一道賴以立足的生計。當年,湖南衛視的《超級女聲》曾引爆全民的追星狂潮,從而形成了真人秀節目在國內的第一次高潮。然而,隨之而來的各省級衛視換湯不換藥地不斷重復,導致觀眾審美疲勞,于是開始了無情的淘汰。即使是國內選秀類真人秀節目的鼻祖——湖南衛視,也難以靠《快樂男聲》延續曾經的輝煌。
可見,在中國電視真人秀節目再次幸運“復活”的背后,仍然存在著一個至今無法回避的硬傷——缺少原創。
真人秀節目大多是“舶來品”
“中國有多少電視臺,就有多少真人秀節目。從中央臺到地方臺,大家無不把真人秀當成競爭的必備武器。”中央電視臺資深綜藝節目制片人劉正舉這樣描述當下電視真人秀的火爆現狀。據他介紹,僅央視今年上半年就一下子推出了《中國好功夫》《舞出我人生》《開門大吉》等數個新的真人秀節目,而像《星光大道》《非常6+1》等老牌選秀節目也紛紛進行改版升級。
不過,話鋒一轉,劉正舉隨即一針見血地指出電視真人秀節目火爆的背后,實則面臨著原創性不足這一致命短板。“內地90%以上的真人秀節目都是從國外引進的,百分之百原創的寥寥無幾。”
事實的確如此。《中國好聲音》《開門大吉》購買了荷蘭的節目版權,《中國達人秀》《夢想合唱團》《頂級廚師》《激情唱響》引自英國,《媽媽咪呀》《我是歌手》來自韓國,《一站到底》則原產西班牙……“近些年來,內地包括真人秀在內的電視綜藝娛樂節目的生產,幾乎都遵循著一條不成文的規律:歐美韓日首創——港臺移植——內地‘星火燎原’。”《中國電視》雜志高級編輯陳芳一語中的。
中國傳媒大學影視藝術學院副研究員張國濤認為,學習借鑒國外的節目模式無可厚非,但一味模仿、不思創新,只能走入死胡同,因為任何外國的節目模式都是針對當地觀眾的特點研發的,直接拿來很可能遭遇“水土不服”。以央視《夢想合唱團》為例,張國濤分析道:“雖然2011年第一季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進入2012年的第二季時,收視和口碑卻未能達到預期——這一方面暴露出引進節目的短板,另一方面也說明開發原創節目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國內節目制作產業鏈不成熟
“其實,我們圈內人都明白原創節目的重要性,但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劉正舉一臉無奈。
據了解,國外的電視真人秀節目大都由專業的節目公司進行研發,特點是高度專業化、產業化。比如,為了研發一檔新節目,前期需由調查機構針對市場和觀眾進行調研,再由專門的團隊負責腳本創作,節目投放市場后還要不斷地進行驗證和修正……最后形成一套少則幾百頁、多則上千頁的“制作寶典”,對節目的理念、制作方式、攝錄美、服化道乃至主持人的表情、站位等進行詳細規定和說明。通常研發一套節目需要3到5年甚至更長的時間。
“先不說別的,就這3到5年的研發時間,國內哪一家電視臺能耗得起?即便花錢、花時間去搞原創,誰又能保證成功?”劉正舉反問。可見,“成本高,風險大”的業態現實,使國內的電視臺寧愿出高價從國外購買成熟節目的版權,也不愿自己搞節目研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