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復旦大學健康傳播研究所、12320上海衛生服務熱線聯合開展的 “上海市民就醫情況調查報告”昨天出爐。報告顯示,本市市民人均就診次數是美國兩倍,39.1%的受訪者首診會選擇三甲醫院,另有25.1%不了解或說不清楚常規就醫流程。
此次研究共抽取了496名市民進行電話調查。調查發現,市民考慮就醫選擇的影響因素由高到低分別為:醫療水平、離家距離、服務態度、醫院設備、醫院環境、等候時間、藥品豐富程度以及價格收費。84.9%的受訪者將醫療水平放在選擇就醫因素的首位,就診便捷度、服務態度等軟件要求高于設備、環境等硬件要求,這說明市民更關注就診的預期成效,總體呈現理性態度。
不過,調查也反映了市民對大醫院的盲目追捧、忽視就醫科學流程、預約就診意識相對不足。數據顯示:39.1%的受訪者首診選擇去三甲醫院;即便是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常規診療檢查,也有38.7%將三甲醫院作為首選。僅有14.1%的受訪者在面對突發疾病、13.2%的受訪者在慢性病常規診療時,會首選區縣中心醫院。25.1%的受訪者說不清楚常規就醫流程,31.7%并不了解門診與急診的區別;近50%受訪者表示,如平時白天工作較忙,更傾向于選擇看夜間或周末急診。31.1%的受訪者認為,遇到感冒發燒時,會要求醫生選擇風險更大的輸液治療,另有53.7%認為大醫院醫生比基層醫生更值得信賴。43%的受訪者不了解醫院預約就診,33%表示自己或家人未嘗試過預約問診。在有過預約問診經歷者中,73.7%認為預約比傳統方式更便捷。
在獲取醫療信息方面,63.9%的受訪者傾向于媒體報道、宣傳小冊子、就診時醫生告知三大渠道,84%最迫切需要的信息是“不同醫院在各類疾病方面診療的優勢與特色”,77.1%希望了解各大醫院在預約就診方面的信息。此外,各類常見藥品的科學使用方法、居住或工作地附近的醫療資源分布、不同疾病在看病流程中的區別、各大醫院就診數量及就診高峰信息、各大醫院健康講座時間安排等,也是受訪者需要了解的信息。
復旦大學健康傳播研究所專家分析:本市總體醫療資源供需呈現“結構性緊張”,醫院門診量每年大幅上升,十余家三甲醫院日均門診量已破萬。在這種情況下,市民過分迷信大醫院、動輒奔急診,加劇了醫療資源供給的負擔。專家說,區縣中心醫院不僅可勝任慢性病、常見病診療,面對急癥、危重病人,也有較為成熟的治療方案、轉診機制。 (記者 顧泳 通訊員 潘明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