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著力把農業建成現代化大產業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2023年,我國糧食產量再創歷史新高,連續9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大豆面積產量雙增、自給率繼續有所提高。肉蛋奶、棉油糖、果菜魚供給充足,質量安全有保障。
日前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強調,要樹立大農業觀、大食物觀,農林牧漁并舉,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
12月25日,多位專家學者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要全面樹立大農業觀、大食物觀,發揮行業優勢,突出自身特色,著力把農業建成現代化大產業。
樹立大農業觀,構建現代化農業產業體系
“大農業是朝著多功能、開放式、綜合性方向發展的立體農業。區別于傳統的、主要集中在耕地經營的、單一的、平面的小農業。”農業農村部小麥專家指導組顧問、河南農業大學教授郭天財告訴記者,“大農業觀超越了單純的耕地生產和一產的范疇,要求推動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并舉、種養加一體、產加供銷貫通、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旨在把農業建成現代化大產業。”
郭天財說:“作為一名農業科技工作者,我深感必須加強農業全產業鏈的科技創新,完善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體系,加快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新裝備、新模式推廣應用,不斷提高農業自主創新能力和科技貢獻率,實現農業科技自立自強。”
“農機作為落實大農業觀的重要一環,對現代農業生產至關重要。駐馬店市農機中心積極推進農機社會化服務,助力糧油等農作物提升單產。”河南農吉農業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王江濤表示,將積極推廣新技術,讓技術創新成果服務于更多農戶,以實際行動踐行大農業觀,為糧食生產提供技術支撐。
踐行大食物觀,讓“中國飯碗”端得更穩更牢
“所謂大食物觀,即面向整個國土資源,全方位、多途徑開發食物資源,滿足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費需求。”河北省人民政府農業產業化辦公室一級調研員張俊巖說,樹立和踐行大食物觀,要求我們著眼全局和長遠,從整個自然生態系統出發,探索更豐富的食物來源渠道和更合理的營養膳食方案。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樹立大食物觀方面的論述,為確保糧食和食物安全、提高食物供給多元化、豐富人民群眾的‘米袋子’‘菜籃子’‘肉案子’指明了方向。作為全國首家中國食品名城,漯河市深入踐行大食物觀,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堅持食品產業綠色發展,確保食物自給自足是我們的重大責任和重點工作。”河南省漯河市工信局副局長呂弘鵬告訴記者。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河南西峽縣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大力發展食用菌產業。“西峽是一個典型的山區縣,人均耕地不足8分地。近年來,該縣以實際行動踐行大食物觀,因地制宜擴大發展菌類食物。現在,全縣20萬菇農靠食用菌產業脫貧致富。僅香菇種植一項,就實現了直接經濟效益32億元,綜合效益240億元。”河南西峽縣食用菌協會秘書長王文成深有感觸地說。
“大食物觀是從數量到質量的提升,是讓老百姓從吃飽到吃好。人們生活消費需求的升級,是農業產業的機遇,也是產業升級的機遇,更是產業興旺的機遇。下一步,我們將圍繞生豬養殖主業配套智慧農業、農牧裝備、物流等產業,不斷補鏈強鏈,激活資源要素,打造產業生態,形成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現代農業產業格局。”牧原集團首席財務官高曈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