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劉萌
12月10日,海關總署發布的數據顯示,民營企業出口和進口增速均高于同期全國水平。具體來看,前11個月,民營企業進出口21.99萬億元,同比增長8.7%。其中,出口14.86萬億元,同比增長9.2%;進口7.13萬億元,同比增長7.9%。此外,民營企業在外貿中的主導地位進一步鞏固,前11個月,民營企業進出口占我國外貿總值的55.3%,比去年同期提升2個百分點。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家對外開放研究院教授陳建偉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民營企業進出口成績亮眼,體現了民營企業自身的活力和韌性,也體現了一系列針對民營企業的扶持政策的落地見效。
近段時間以來,多地聚焦民營企業發展,推出一系列有針對性的舉措,包括鼓勵企業“走出去”、支持企業參與重大項目等,為民營企業發展增添動能。
比如,陜西省印發《關于支持企業開拓國際市場的實施意見》,力挺企業“抱團出海”,開拓國際市場;深圳市發布15條助企政策,圍繞企業出海相關業務提出為企業海外投資提供前期費用、貸款貼息和保險補貼支持、加大對企業參加或舉辦國內外展會的資金支持等。
“各地具體的支持政策主要聚焦加大扶持力度和優化營商環境兩方面。”陳建偉表示,一方面從稅收減免、融資便利、鼓勵企業“走出去”等方面給予企業實實在在的支持,降低企業經營成本,提高企業競爭力;另一方面從簡化審批流程、降低準入門檻等方面不斷優化營商環境,提升市場活力和效率。
不過,民營企業發展依然面臨一些不容忽視的短板和問題。中國數實融合50人論壇智庫專家洪勇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土地、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價格持續上漲,增加了企業的經營壓力,而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依然困擾著許多民營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此外,民營企業在應對復雜多變的國際市場時顯得更為脆弱。
如何進一步提升民營企業發展活力?洪勇表示,未來的支持政策應該更加注重精準性和實效性,在保持宏觀政策穩定性的同時,針對不同行業和規模的企業制定差異化的扶持策略。例如,對于科技創新型民營企業,可以通過稅收優惠、研發補貼等手段,激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對于勞動密集型民營企業,則要幫助其提升自動化水平,實現產業升級。此外,還需進一步改善金融服務,建立多元化的融資渠道,確保各類企業能夠得到及時有效的資金支持。同時,應當持續推進簡政放權,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讓民營企業在健康的生態中茁壯成長。
在助力民營企業“走出去”方面,陳建偉表示,首先,強化政策支持,包括進一步加大出口信貸、出口保險等支持力度,協助民營企業更好融入全球產業鏈;其次,提升民營企業國際化能力,加大對民營企業國際市場開拓的指導和服務,加強對海外市場的調研和分析,為企業提供精準的市場信息;最后,積極參與國際經貿規則的制定,為民營企業開拓新的公平競爭的國際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