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加力擴大有效投資 強化基建投資“穩定器”作用
8月18日召開的國務院第九次全體會議(以下簡稱“會議”)強調,“加力擴大有效投資,發揮重大工程引領帶動作用,適應需求變化更多投資于人、服務于民生,積極促進民間投資”。
“‘加力擴大有效投資’意味著,盡管近期投資名義增速有所回落,但伴隨短期因素消退、擴投資政策效應顯現,后期投資將轉向加速。”東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投資結構持續優化
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今年1月份至7月份,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288229億元,同比增長1.6%,比1月份至6月份回落,扣除價格因素,固定資產投資實際增長在4%至5%左右。
投資名義增速回落背后有哪些原因?8月15日,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總經濟師、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司長付凌暉在國新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介紹,既有部分地區高溫暴雨頻發、影響項目工程施工的短期因素,也有外部環境復雜多變、國內企業競爭加劇、投資收益下降的影響,還有我國轉型發展過程中傳統行業投資動能在減弱,新興行業成長尚難以完全對沖的原因。
“盡管投資名義增速有所回落,但扣除價格因素,投資實物工作量并不低,尤其是在創新驅動發展引領下和大規模設備更新政策帶動下,投資結構持續優化,繼續為經濟轉型升級創造有利條件。”付凌暉表示,總的來看,我國投資規模繼續擴大,投資結構不斷優化,投資增長面臨的壓力是階段性的,對此要全面看待。
如其所述,雖然投資增長面臨階段性壓力,但數據也反映出不少亮點。比如,在“兩重”建設持續推進的背景下,重點領域基礎設施投資增長較快。1月份至7月份水利管理業投資同比增長12.6%,信息傳輸業投資同比增長8.3%。大規模設備更新對投資拉動作用明顯,1月份至7月份設備工器具購置投資同比增長15.2%,占全部投資比重達16.2%,拉動整個投資增長2.2個百分點。
在此背景下,加力擴大有效投資將有哪些抓手?陜西巨豐投資資訊有限責任公司高級投資顧問朱華雷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可借助超長期特別國債等政策工具,為“兩重”建設提供重要的資金支持和保障。同時,要加快重大工程和項目建設進度,對已規劃和在建的重大工程要加力推進,確保項目早竣工、早投用。還應結合國家發展戰略,提前謀劃和儲備一批新的重大項目,為未來投資提供持續動力。此外,加大對新興產業(如人工智能、新能源)和傳統產業改造的投資,以提升產業競爭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王青認為,未來政策加力的主要措施可能包括上調大規模設備更新支持資金規模,重點支持制造業投資較快增長;加發一定規模的新增地方政府專項債券,推動基建投資提速等。
“值得注意的是,當前強調擴大‘有效’投資,意味著擴投資將堅持‘有扶有控’,主要指向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壯大經濟增長新動能,以及彌補民生短板,強化重點領域安全能力建設等,而一些投資效益不高的領域會受到嚴格控制。”王青表示,“兩重”建設項目、城市基礎設施改造以及支持消費基礎設施建設等,都將成為擴投資的重點領域。今年基建投資的宏觀經濟“穩定器”作用會更加突出,也是后期加力擴投資的重點領域。
增強政策針對性有效性
會議還強調,要進一步提升宏觀政策實施效能,深入評估政策實施情況,增強政策針對性有效性,及時回應市場關切,穩定市場預期。
談及如何增強政策針對性有效性,王青認為,這意味著要根據經濟形勢變化,對現有政策的力度和節奏進行適時調整,有針對性地解決經濟運行中面臨的突出問題。財政政策方面,一方面,當前要加快政府債券發行使用,提高資金使用效率,使其促消費、擴投資效應充分釋放;另一方面,要做好政策儲備,必要時進一步加大財政政策力度,重點可包括上調“兩新”支持資金規模,加發新增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等。整體來看,財政政策加力是接下來大力提振內需、有效對沖外部波動的一個重要抓手。
“貨幣政策方面,當前的重點是保持市場流動性充裕,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實體經濟的信貸投放力度。與此同時,后期要根據宏觀經濟、物價水平和房地產市場走勢,靈活運用價格型、數量型,以及各類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實施好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王青表示。
朱華雷認為,可持續激發消費潛力,加快培育壯大服務消費、新型消費等新的經濟增長點,讓政策精準作用于國內經濟循環的關鍵節點與薄弱領域,以國內大循環的內在穩定性和長期成長性對沖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