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8月22日電 (方經綸)生物制造是一種新興的生產技術,能利用細胞、酶等生物體作為生產工具,通過生物過程來合成或加工產品。那么,當前我國生物制造產業發展情況如何?
8月21日,在2025中國生物制造科技創新論壇新聞發布會上,工業和信息化部新聞宣傳中心主任張學軍介紹,近年來,我國生物制造發展跑出“加速度”,原創性研究成果不斷涌現、成果產業化步伐持續加快、代表性行業企業競相發展,生物制造領域的科技創新對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的催生帶動作用顯著增強。
產業規模不斷擴大
當前,我國先進生物制造產業規模已達萬億元,透明質酸、人工合成淀粉等新興領域實現與發達國家并跑或領跑,集群效應初步顯現。
清華大學合成與系統生物學中心秘書長吳赴清在發布會上表示,生物制造具備引領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潛力,將會帶來重構傳統制造業的生產模式、替代傳統天然產物的獲取方式、顛覆傳統農業的種養殖模式等一系列重大變革。
在醫藥行業,利用基因工程菌株生產的胰島素,為糖尿病患者提供了有效的治療手段;在能源行業,利用植物油或動物脂肪生產的生物柴油,已經在許多國家和地區得到廣泛應用。
“未來,生物制造對傳統制造模式的優化與更迭將成為趨勢,各種新成果、新產品將不斷進入市場。”吳赴清建議各方共同推動新產品安全評價和市場準入等相關標準制度的完善優化,營造更加寬容的政策環境,讓更多創新成果和新產品能快速進入市場,打造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新產品和新標準。
科技成果加速轉化
生物制造產業天然具有知識密集型特點。吳赴清表示,目前,發展生物制造產業還有一些核心技術需要各方協同攻關。
6月,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發布《關于開展生物制造中試能力建設平臺培育工作的通知》,提出到2027年,力爭培育生物制造中試能力建設平臺20個以上,服務企業數量超過200家,孵化產品400個以上。
“當前,生物制造領域已進入技術突破和產業化加速的關鍵階段。”吳赴清指出,科研機構應該聯合創新企業等多方共同搭建創新研發、成果轉化、項目孵化的平臺,讓實驗室研究與中試驗證之間銜接更加通暢。同時,考慮到生物制造創新周期長,建議更多“長線資金、耐心資本”進入該領域。
構建友好發展環境同樣重要。張學軍表示,2025中國生物制造科技創新論壇將推出生物制造領域顛覆性創新成果、成果轉化優秀案例征集分享,還將助力產業宣傳普及,讓生物制造落地更多應用場景、進入更多資本視野、實現更多成果創新。
多地競相加大布局
“十四五”以來,多地加快布局生物制造產業新賽道,加大資金支持力度,建設產業創新中心,打造高端生物制造產業集群。
常德市人民政府市長周振宇介紹,近年來,常德市加快創建國家級生物科技和生物制造產業先導區,聚力推動合成生物制造產業高質量發展。今年1-7月,常德市合成生物制造產業鏈產值增速達到23.5%。
7月,湖南省人大常委會批準《常德市促進合成生物制造產業發展若干規定》,這是我國第一部促進合成生物制造產業發展的地方性法規。常德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王苠睿表示,該法規采取“小快靈”的立法體例,用最簡短的法律條文解決產業發展最突出的矛盾和問題。
王苠睿同時介紹,該法規通過一事一議柔性引才、股權期權激勵人才等制度,化解企業人才結構性問題,同時通過設立專項資金、投資基金,出臺金融支持政策,保障用地用能需求等措施,降低企業要素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