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賈麗
無垠草原上,勒勒車轍旁,一輛輛滿載著牛羊的貨車正通過手機App接單,奔向遠方;蒙古包中,牧民正與千里之外的客戶視頻確認訂單,他們不再需要騎馬奔波數小時清點牲畜,只需輕點屏幕,無人機便將羊群實時畫面傳回眼前;夜幕降臨時,電子圍欄自動預警,悄然守護著牧場的安寧……
跨越山海的信號如同一根根看不見的絲線,將政策的宏大敘事,細細密密地織進了邊疆牧民的日常,勾勒出一幅“寬帶邊疆”建設新圖景。
近日,《證券日報》記者深入礦山與“算力工廠”,實地探尋內蒙古如何以新型數字基礎設施為底座,鋪設信息通途、打造算力高地,激活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
從“信號孤島”到“數字通衢”
內蒙古的邊境線,地廣人稀,風大沙硬,曾是通信建設的難題。“過去,敖爾金新村只有斷斷續續的2G、3G信號。”中國聯合網絡通信有限公司滿洲里分公司副總經理呂啟維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
“寬帶邊疆”建設的縱深推進帶來了改變。針對草原風大、信號衰減快的痛點,中國聯合網絡通信有限公司內蒙古自治區分公司(以下簡稱“內蒙古聯通”)部署的900MHz低頻段基站,如同一只巨大的“順風耳”,憑借其廣覆蓋、強穿透的特性,結合定向天線技術,將信號精準“投送”到每一戶牧民家中。如今,168戶牧民家庭的寬帶接入能力全部躍升至1000Mbps。“現在直播一點也不卡了。聯通的寬帶網速確實好!”滿洲里敖爾金新村牧民房國樸實的話語,道出了這里近年來的大變化。
運營商引入智能單板技術,實現基站智能化升級。目前,呼和浩特已開通5G-A基站數超3500個,實現了主城區的基本連續覆蓋及其他重點城市熱點覆蓋。
如果說邊疆網絡連接的是民生,那么林區通信守護的則是綠色屏障。內蒙古大興安嶺重點國有林區是中國目前面積最大的集中連片國有林區,生態功能區總面積10.67萬平方公里,過去,巡林員主要靠雙腳丈量林海,且背負沉重的對講機,火情發現往往滯后。
三家運營商響應“寬帶林草”政策,與中國內蒙古森林工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內蒙古森工集團”)聯手,在林海深處建起290座專用基站,通過低頻技術有效提升邊疆地區網絡覆蓋能力。
如今,在無人機巡護、高山視頻監控、生態感知設備加持下,所有數據匯成一張“智慧天網”,守護著森林安全。“哪怕是煙頭大小的火星都能精準捕捉。”內蒙古森工集團林業信息中心副主任王紀安對《證券日報》記者說,這張網使林區的防火、生產、旅游開發實現了“耳聰目明”。
從草原到林區,一張覆蓋全域的數字神經網絡在內蒙古大地逐漸成型。
“老工業”握手“新技術”
數字技術不僅改變生活方式,更是產業升級煥新的助推器。
在伊敏露天礦,零下48.5攝氏度的嚴寒曾是礦工最大的工作障礙。“駕駛室里的暖氣不管用,天氣冷時甚至手套會粘在方向盤上。”礦場工作人員對《證券日報》記者回憶稱。如今,百米深的礦坑里幾乎看不到人影。100輛搭載無人駕駛系統的礦卡,正沿著預設路線有序穿梭。
這背后,是中國移動通信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移動”)與華為技術有限公司聯合搭建的5G-A 3CC網絡。它如同一根無形而堅韌的“神經中樞”,以20毫秒的低時延和99.99%的可靠性,穿透粉塵與濃霧,讓礦卡在陡坡彎道間精準避讓。
“現在我們在遠程操控中心就能管理超100臺礦卡,進行24小時不間斷生產。”工作人員指著監控屏幕說,這里是內蒙古“老工業”與“新技術”握手的見證。
同樣的故事,也在焦化廠里上演。中國聯合網絡通信有限公司內蒙古自治區分公司為呼和浩特旭陽中燃能源有限公司部署的高性能5G專網,實現了從“有人值守”到“無人值守”的智能化跨越,生產效率提升10%,現場人員減少30%。
“內蒙古的數字基石,正在為傳統產業裝上一個‘數據大腦’,從而讓曾經的高耗能、高風險、低效率的產業,找到了新解法,行業發展邁上新臺階。”內蒙古自治區通信管理局黨組書記、局長袁波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
如今,草原上奔涌的數據流,已成為推動民生改善與本地產業轉型的重要力量。內蒙古在數字新基建領域所積累的實踐經驗與發展模式,也為我國更多邊疆及其他發展受限地區,提供了一條可供借鑒的“彎道超車”新路徑。
將“冷資源”煉成“熱動力”
信息通信成為數字經濟的“高速公路”,而智算中心則是其上的“超級引擎”。乘著“東數西算”的東風,內蒙古以其涼爽氣候與豐富綠電等資源,正推動“能源基地”與“算力樞紐”并駕齊驅。
在和林格爾新區,一座座現代化的算力中心在藍天白云下有序排列,這里正崛起為“草原算力谷”。走進中國聯通呼和浩特云數據中心,《證券日報》記者并未聽到傳統數據中心的風扇轟鳴,有的只是液冷系統靜靜運轉。“這里未來將建成可提供37萬PFlops(衡量計算機浮點運算能力的標準單位,表示每秒執行1千萬億次浮點運算)算力的超級樞紐,為東部地區的數字需求提供支撐。”內蒙古聯通黨委書記、總經理韓敏對記者說。
更令人振奮的是,這里成功上線了全球首個華為昇騰910C風冷超節點集群。384顆昇騰910C處理器構成的“算力巨獸”,不僅是技術的突破,更是國產技術自主可控的里程碑。它將內蒙古的“冷資源”真正煉成了驅動全國AI訓練、氣象預測等高強度任務的“熱動力”。
為了讓算力高效流動,一條條“數字運河”正在開辟。內蒙古聯通建成算力智聯網和“2-5-20超低時延圈”,實現算力智聯網直達“東數西算”八大節點,算力通達京津冀小于5毫秒;中國電信股份有限公司內蒙古分公司開通的全國首條400G量子安全專線,則為跨區域數據傳輸筑起了“量子級盾牌”。
內蒙古移動副總經理焦毅表示:“我們的核心目標是打造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絡國家樞紐節點,構建連接東西部的算力橋梁。”
內蒙古的“冷熱”轉換,僅是我國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剪影。在長三角,以萬卡集群為代表的智能算力中心正加速布局,為人工智能產業提供堅實底座;在粵港澳大灣區,低空智聯網與空天信息設施協同發展,探索著未來城市的無限可能;在成渝,國家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體系持續擴容,讓“西部制造”的脈搏與全國同頻共振。縱觀全國,數字設施基石正日益牢固。從內蒙古一域的數字化實踐出發,一幅以數字之力重塑發展格局、構建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的未來圖景,正清晰浮現。
從信息通信網絡的迭代升級,到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的“織網成勢”,再到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的集約高效利用,各地正以適度超前的魄力,不僅推進著傳統基礎設施的數字化改造,更在為未來的產業競爭積蓄著關鍵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