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西南和緬甸、印度的崇山峻嶺之間,很早就有一條貫穿西南腹地、路連陸海、連接境內外的交通大動脈。人們稱之為南方絲綢之路,也有學者將它稱為西南絲綢之路。
這條對外開放的交通大動脈,最早見于中國西漢時期的《史記》。據考證,這條通道早在公元前4世紀即已開通,遠遠早于西北陸上絲綢之路和東南海上絲綢之路。其路線起始于成都,主干道分東西二路,西路(即古旄牛道)從成都出發,經雅安、西昌,渡金沙江入滇,經大姚到大理;東路亦從成都出發,沿岷江而下,經樂山、宜賓,沿秦修五尺道南行,入滇后經昭通、曲靖、昆明、楚雄到達大理,東西二線在大理匯合后,經保山、騰沖到達緬甸,再西行至印度。
歷史上,這條通道人員貨物川流不息,馬幫鈴聲不絕于耳,使地處邊陲的西南顯現著開放發展的勃勃生機。通道所經之處,分布著眾多少數民族。這條通道,也是歷史上的一條民族遷徙大走廊,從而使之既呈現出開放性,又呈現出濃郁的民族性,成為橫貫中國西南并連接東南亞、南亞的生命線、發展線。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期間,滇緬公路和中印公路也再次印證了西南國際大通道的重要意義。
在古代,中國通過西北陸上絲綢之路、西南南方絲綢之路和東南海上絲綢之路,實現了與亞洲、非洲、歐洲的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民心相通,建立起全方位的對外開放體系,構架起一條中國與中亞、西亞、東南亞、南亞、非洲之間的經濟之路、文化之路和友誼之路。通過絲綢之路,各民族互通有無、互融共進,中國既影響了世界,世界也影響了中國。
如今,習近平主席提出的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一帶一路”戰略構想,正在開拓中國全方位開放新格局,也為重振南方絲綢之路沿線帶來新的機遇。南方絲綢之路再現輝煌,將使西南邊陲一躍成為開放前沿,在千山萬水中為中國與東南亞、南亞相連開拓坦途。
(作者為云南大學校長)
《 人民日報 》( 2015年01月30日 2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