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山東梆子進北京——山東梆子精品劇目展演”在北京落下帷幕。展演活動安排四臺山東梆子優秀大戲進行了8場精彩演出,這也成為新中國成立 65年來,山東戲劇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單一劇種晉京演出的文藝盛會。這些劇目文本上挖掘經典、瞄準生活;聲腔上遵循傳統、大膽探索;表演上名家與新秀同臺 競技,其演出帶來的轟動景象,是近年來不多見的。可以說,此次展演充分展示了近年來山東梆子的新發展、新成果、新人才,張揚了該劇種的藝術魅力和齊魯梨園 的多彩風姿,創造了獨特的“山東梆子現象”。
作為山東的一個地方戲劇種,伴隨著專業院團的紛紛解散,山東梆子從上世紀80年代末逐漸走向沉寂。為什么30年后的今天突然出現了一次這么宏大 的組團晉京演出?為什么山東梆子精品劇目出現人才和創作的雙重井噴?這是必然還是偶然?本文主要通過對這四臺戲的探討,分析山東梆子崛起的深層本質和根本 原因,梳理幾點有價值的經驗,使山東梆子復蘇這個“個案”上升為“范型”,為該劇種和其他地方戲的后續發展提供可參考的依據和可行性的啟示。
政策的扶持
是劇種發展的強大引擎
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大眾審美取向的變化以及文化傳播方式的多元化,山東梆子要重振雄風,光有激情和熱情是遠遠不夠的。雖然在其衰落的近30 年中,大批流失的藝人和愛好者在山東梆子曾經流行的魯西南地區陸續創辦了不少莊戶劇團,但也只限于節假日、婚喪嫁娶、農閑時節等進行小規模的小戲小段演 出。不可否認的是,這些業余班社的演出,對培養觀眾和傳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僅有這些,對山東梆子的復蘇來說,無異于杯水車薪。
進入21世紀以來,黨和國家加大了對傳統文化藝術的振興和扶持力度,啟動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程。山東梆子先后被確定為省級和國家級非物質文 化遺產項目。山東省委省政府科學布局全省地方戲曲傳承發展,大力實施了“山東地方戲曲振興工程”,從財政支持、人才培養、劇目生產、宣傳推介等各個方面推 動山東地方戲曲的傳承、保護和發展。正是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程和“山東地方戲曲振興工程”的大力扶持和巨大推動下,近10家山東梆子劇團得以恢復,流 失的數百名藝術工作者重新歸隊,大批新培養的青年人才進團,山東梆子重整旗鼓。可以說,政府的重視、政策的支持是傳統戲曲傳承、保護和發展開啟騰飛模式的 引擎和強有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