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7日,南寧市邕寧區蒲廟鎮光和村那降坡村民郭紅從老板那里領到了年終獎1萬多元,給家里添置了不少年貨,還給孩子準備了紅包。這只是她工作10個月的獎金。郭紅說,幾年前,村里有老板在家門口開辦了工廠,吸引了不少曾經赴外地打工的村民回村干活。在家門口打工,除了有收入,還可以照顧一家老小,避免了春節返鄉之累。
1
回村建起家具廠
郭紅所說的工廠是村里的家具廠。第一個在村里辦起家具廠的黃炳定,上世紀90年代也曾外出務工。他當時在廣東一家茶具廠學習做茶托。2003年,他跟著師傅學了貝雕手藝。
在外打工十幾年后,因家里老人及妻子、孩子需要照顧,他毅然辭工,返鄉創業。黃炳定說,建廠之初,缺少資金,他的茶具廠只能生產茶葉夾。整塊的木料買不起,他就購買家具廠丟棄的邊角廢料進行再利用。但產品一開始并不像預想的那樣好賣:茶夾發給經銷商屢遭退貨。黃炳定說,廠子開了一年后,2009年年底一算賬,不但沒掙錢,還虧了8萬多元。
后來,黃炳定專程到外地重新學習做茶夾。經過6年打拼,如今,他的工廠生產的茶具產品遠銷全國各地,工人也從最初的8人增加到目前的62人。
2月17日,大年二十九,黃炳定跟客戶見面。雖然臨近春節,但仍有不少客戶找他商談家具的事情。他說,2月11日,大部分物流企業停業了。因產品無法托運,廠里只好給工人算好工資放假。預計2月26日復工。
據了解,該廠工人們年前領到的獎金,大多在數千元到上萬元間,“都是按件計算的。做得多的工人,獎金可以拿到三四萬元。”黃炳定說。
2
回村務工好處多
黃炳定說,廠里不少員工曾經在外闖蕩,得知他在村里開了家具廠,就辭工回來幫他干活。黃安訪夫妻就是例子,他們是從2010年起跟著他干的。
2月17日下午,記者來到黃安訪家。夫妻倆在屋外忙著鏟平門前的黃泥。他們身后是一棟外墻貼著瓷磚、屋內寬敞的兩層新樓,樓房是他們從2014年開始建的。樓房裝修不管是刷墻還是鋪磚,都是夫妻倆親手做的。房間里的紅木家具也是從他們工作的廠里買來的,有些還出自夫妻倆之手。
黃安訪說,從2005年開始,他們就出去打工學背雕,北京、上海、浙江等地都曾留下他們的足跡。兩人一年有十來萬元的收入。“在外面打工,就像浮萍,沒有根,到處漂。”妻子張春芳說。
“還是在家門口打工好。”黃安訪說,在外面雖然賺錢較多,但幾頭奔波,開支也很大。在家門口打工,收入也還可以,且家里有事時,騎電動車10分鐘就到家了。
3
齊心建好家具村
光和村村委會主任莫肖勇說,上世紀90年代,全鎮數光和村在外務工的人員最多。以前一過完年,村口就停著幾輛大巴車,載人到廣東打工。后來,仍有不少年輕人到外面闖蕩。隨著他們年歲漸長,不少人像黃炳定這樣,回家鄉創業。
據了解,光和村總共有12家家具廠,較大的有3家。這些家具廠有的做半成品加工,有的做家具批發。它們精美的做工,在福建、廣東等地小有名氣。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村里勞動力就業的問題。
黃炳定告訴記者,自己和一些家具廠老板有個共同的想法,就是把光和村打造成有一定規模的家具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