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科研設備經費如何更高效地分配使用,是高校發展面臨的普遍難題。近日,一份來自華東交通大學的大型科研設備經費競標清單“亮了”:投入1017.33萬元采購大型科研設備,3年后經折算預計將有1.25億元的科研產出,投入回報率達1230%。
記者了解到,對科研設備的規劃,在江西省高校還是一項全新的事務,華東交通大學大膽推行以競爭性投標方式來分配大型科研設備經費。申報人以科研平臺為單位參加競標,申報的大型科研設備購置單價不低于20萬元,而最終能否成功競標,關鍵看競標值,也就是投入產出比。目的是建立激勵機制,實現科研設備投資效益最大化。
據介紹,競標值由申報人自行設定,競標成功后,與學校簽訂目標責任狀,以3年為目標周期接受考核。周期內中標人員所獲得的科研經費,按項目級別以階梯方式計算入賬(合同)金額,最高可達1∶6,而所獲得的科技獎項和科研論文也可相應折算競標任務完成量,計入入賬金額。若周期內未完成競標任務,則將接受一定懲罰。
首批中標的12個科研平臺中,來自江西省軌道交通關鍵材料工程中心的申報負責人沈明學,以最高競標值7.16申報了一臺60萬元的納米壓痕儀,按照競標規則,3年后,他和同平臺的另外兩位申報人的科研經費入賬(合同)金額要達到1288.8萬元以上,才算完成競標任務。
“競標值設低了怕中不上,這次我們綜合考慮3人的科研實際情況設定為7.16,確實有壓力,但更有動力。”沈明學表示,科研起步階段,設備十分重要,學校推出的這種競標方式,給像他一樣的青年博士提供了更多的發展機會。
科研設備購置缺規劃、缺論證,導致重復購置、設備閑置、投入產出少等諸多現象,制約著學校科研的發展和競爭力的提升。如何創新“解鎖”?在大量調研、充分討論的基礎上,歷時8個多月、反復修改20余稿,《華東交通大學大型科研設備規劃(2018—2020)》出爐并付諸實踐。
“除了‘競標’,我們還推出設備‘拼盤’購置行動,鼓勵教工與學校共建,鼓勵校企聯合共建。提前買到想要的先進設備,才能更好地開展科學研究。”學校資產管理處處長徐奕才說。
沈明學也參與了設備“拼盤”購置行動。他從個人科研啟動經費和項目經費中“自掏”27.5萬元,學校等額補助另一半,申購了一臺3D形貌儀,合計55萬元,成為該項新政策第一個“吃螃蟹”者。
“本來預算是買臺20多萬元的設備湊合著用,現在能夠買到質量更好、更先進的科研設備,做科研的勁兒更足了!”沈明學說。(徐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