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臉為什么那么長?”“企鵝為什么不會飛?”“人為什么要長大?”……隔著7000多公里,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建始縣官店鎮摩峰中心小學的學生們近日通過視頻連線,頻頻發問,讓屏幕另一端的華中農業大學博士生志愿者應接不暇。
每逢周四,“小學生難倒大學生”的場面總會如期上演。摩峰中心小學位置較為偏僻,大多數孩子從沒走出過鄉鎮。華中農大本禹志愿團隊用一條連通外界的“網絡阡陌”,為3000名山區兒童打開了一扇看世界的窗。
隨著扶貧重心轉向微觀層面,農業院校該如何定位自身在精準扶貧中的作用?6年來,華中農大在參與定點扶貧建始縣的過程中,逐步探索出具有特色的“志愿服務+精準扶貧”模式,交出了自己的答卷。
開創“網絡阡陌”的華中農大支教團成員趙蕓逸告訴記者:“學生志愿者們通過支教接力,搭建‘學校+地方+企業’愛心橋,募集資金200余萬元,建立‘一對一’學生資助體系,專職培訓覆蓋全縣校長、骨干教師,為徹底拔除‘窮根’夯實根基?!?/p>
除了實施基礎教育領域的“甘露”工程,華中農大還實施“活泉”工程為當地培養農業科技人才,助力產業扶貧。
“沒有學校的對口幫扶,我就沒法從冷水魚養殖的門外漢一步步變成土專家,漁場也沒法發展到今天。”建始縣小有名氣的養魚大戶老田滿懷感激地說。
經過華中農大博士服務團成員、教授張學振多年的生產指導后,老田的漁場產值實現了從1000萬元到2000萬元再到3000萬元的“三連跳”,眾多漁民從中受益??紤]到建始縣冷水漁業剛起步,張學振和學生們主動申請“留級”,特地將黨組織關系轉到當地,成為一支“不走的博士團”。
自學校打造“專家團隊+學生志愿者+產業基地”的產業扶貧模式以來,華中農大專家團隊依托農科教平臺優勢,結合當地“八分山半分水一分半田”的特點,重點扶持景陽雞、高山蔬菜、飼料油菜、冷水魚等特色產業發展,建立了一批特色產業試驗示范培訓基地。教師志愿服務隊走進田間地頭,開展集中培訓、現場示范講解,培訓管理干部、技術人員近400人次,培訓特色產業人才、專業合作社帶頭人11695人次。
“教育扶貧夯實鄉村振興根基,產業扶貧促進鄉村經濟發展,而文化扶貧能夠提升鄉村品牌價值,同時也是影響扶貧長效機制和效果的關鍵所在?!比A中農大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鄧秀新說。
為提升當地產業文化品牌形象,學校實施“志·青春”工程,以設計包裝、LOGO、宣傳頁、淘寶網店等方式,發掘建始傳統文化資源。三里鄉馬坡茶有新產品形象設計和包裝后,單品價格增長20%,2018年春季兩個月完成了過去一年的銷量。
“6年來,建始已成功建成湖北省農業發展先進縣,金觀音烏龍茶、建始魔芋、山地蔬菜、狝猴桃等特色產業發展成為產值過億元的致富產業,累計帶動近5萬名村民脫貧。”建始縣委書記向紅林說。
其實,華中農大所做的遠不止這些:公益創業團隊助力農產品銷售、園林規劃專業相關人才協助當地進行美麗鄉村建設、生態環保服務隊致力于環境保護和污染防治……多項工程齊頭并進,華中農大將先進的科研成果與濃厚的社會責任感,書寫在了建始的山川田野上。(程墨 毛軍剛 劉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