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山東省人民政府與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簽署《共建山東理工大學協議》,山東理工大學由此成為山東省屬高校中唯一的國防科工局與山東省共建高校。這標志著學校步入了省部(局)共建高校行列,成為學校發展史上的里程碑。
不僅如此,國家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首批國家級“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試點單位、全國教育信息化優秀單位、山東省應用型人才培養特色名校立項建設單位……一項項標志性成果紛紛花落山東理工大學。位于魯中地區的一所地方大學,緣何能在眾多高校中實現突圍?記者走進山東理工大學進行探秘。
人才優先:匯聚發展第一資源
近日,山東理工大學農業工程與食品科學學院院長蘭玉彬教授當選為法國歐洲科學、藝術與人文學院院士,山東省教育廳專門就此事給學校發來賀信。信中說,這是山東理工大學的榮譽,是山東高等教育的驕傲。
“事業興衰,關鍵在人,人才是第一資源。”山東理工大學黨委書記呂傳毅說,從20世紀90年代初學校提出師資隊伍建設是學校發展的“一號工程”,到新世紀初第一、二次黨代會提出大力實施“人才興校”戰略,再到2016年第三次黨代會提出“人才優先戰略”,把師資隊伍建設作為“首要工程”,雖然內涵不斷豐富,但這一理念始終貫穿。
山東理工大學地處淄博,既不是省會也不是沿海城市,在引進人才方面區域優勢并不突出。但全校上下不等不靠,主動作為,始終張開博大胸襟,廣納天下英才。留英博士徐丙垠,中國工程院院士姚福生,國家“百千萬人才”“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溫廣武教授,精準農業航空世界領航科學家蘭玉彬,齊文化研究專家王志民……一批學術大家相繼加盟。僅近兩年,學校就成功引進國家級人才12人、省部級人才11人,研究引進優秀青年博士366人。
截至2018年6月,學校已擁有雙聘院士5人、“千人計劃”專家4人、“萬人計劃”領軍人才2人、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2人、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4人;在2000多名專任教師中,已有786人具有博士學位……一支數量、結構合理的師資隊伍初具規模。
招來“女婿”,也要留住“兒子”。學校先后推出“136人才工程”、《特殊津貼實施辦法》、“雙百工程”。“雙百”人才實行年薪制,一、二、三層次分別對應60萬元、45萬元、30萬元年薪,而學校領導的年薪僅20多萬元,目前已遴選支持102人。
人才作用發揮如何,激勵和約束機制的“指揮棒”設計至關重要。學校把教師崗位分為教學型、教學科研型、科研型、成果轉化型4類,實行分類管理;在考核中,對上一輪考核不合格的人員堅決“不放水”,2017年學校進行新一輪聘用,117位教師高職低聘,在教師中引發深刻觸動。
立德樹人:培養“五有”時代新人
“學校提出培養有社會責任、有創新精神、有專門知識、有實踐能力、有健康身心的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呂傳毅說,“‘五有’人才培養目標,是黨的教育方針在山理工的細化和具體化,符合全國教育大會要求,也是我們做好人才培養各項工作的著力點和落腳點。”
多年來,學校與時俱進,不斷改革育人模式,一項項改革相繼推出——2002年5月,開始推行學分制改革,文理分類招生;2006年,提出構建“知識、能力、素質”三位一體人才培養體系;2009年,實行按專業招生,分機械、電信等10個大類進行培養的模式;2010年,推行卓越工程師培養模式;探索信息技術與課程教學深度融合。2017年被教育部評為教育信息化試點優秀單位,并入選優秀示范推廣案例。目前,學校正著手探索信息技術與專業的融合,并獲批教育部“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
學校以本為本,不斷提高育人質量。圍繞“五有”人才培養,2017年9月,學校印發《本科教育教學綜合改革方案》,推出系列改革舉措,主要包括:加強專業建設發展規劃,強化優勢特色專業建設;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深化課程教學改革;構建協同育人機制,著力培養“五有”人才;加強教學基礎建設,提升教師執教能力;完善教學質量保障,健全教學激勵機制。涵蓋教育教學各方面的21項舉措由此逐步推開。
融合發展:推動科研成果產業化
山東理工大學作為一所以理工為主的多科性大學,經過多年的建設發展,已在農業工程、機械制造、交通運輸、電力電子、化學化工、材料科學等領域,初步形成了鮮明的特色和優勢。呂傳毅認為,“學校雖然是一所地方大學,但科研工作既要‘頂天’,瞄準前沿做研究;又要‘立地’,提升應用基礎研究能力,真正把論文寫在服務經濟社會的主戰場。”
2017年年初,補天新材料技術有限公司以5億元的價格,獲得畢玉遂團隊研發的無氯氟聚氨酯化學發泡劑20年專利獨占許可使用權(美國、加拿大市場除外),創造了全國專利獨占許可使用費額度最高紀錄。畢玉遂教授雖已60多歲,但仍然帶著團隊奔波于實驗室和工廠之間,為科研成果轉化做著大量工作。他們的項目已入選山東省新舊動能轉化重大項目庫首批優選項目,未來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不可限量。學校緊密結合區域經濟社會創新驅動發展需求,聚焦轉型升級發展,著力在應用研究領域精準發力,著力推動科研成果產業化。徐丙垠教授團隊在電力故障檢測領域的研究處于國際領先地位,開發的系列產品遠銷英國、意大利等40多個國家,直接銷售收入近30億元;劉永啟教授團隊在世界上首次實現利用高溫固體物料余熱直接生產蒸汽,成果在濰坊聯興等推廣應用,新增產值9.2億元……2006年以來,學校獲得8項國家科技大獎。
“全國教育大會為新時代教育事業勾畫了藍圖、指明了方向,我們要把辦好人民滿意的高等教育作為義不容辭的責任,努力書寫好新時代山東理工大學改革發展的‘奮進之筆’!”呂傳毅對學校未來的發展充滿信心。
(本報記者 趙秋麗 李志臣 本報通訊員 張子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