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饒昌發、特約記者伍軼報道:不久前,東南沿海某機場上空,殲擊機、偵察機、直升機頻繁升空,緊急戰斗出航……警鈴聲中,東部戰區空軍某部臨機組織的這一次應急拉動演練創下新的訓練紀錄:保障人員編組較以往減少了2/3,戰斗準備時間卻縮短了1/3。
創紀錄的秘訣何在?該部領導的解釋是“兩條腿走路”:一靠先進的信息化指揮、保障系統,二靠駕馭系統的新型作戰力量人才。此言不虛,記者在現場看到:隨著一道道指令下達至各保障單元,氣象臺長林聰委操作“氣象觀測系統”,將實時視頻和數據信息遠程發送至指揮席;中士劉海訓1人獨立完成電源車、送冷車、油泵車戰斗操作。
該部是上級確定的“多機種保障基地”,常年擔負全空軍航空兵旅團整建制駐訓保障任務。他們著眼不同機型、不同建制、不同模式的聯合作戰保障特點規律,將提升新質保障力的支撐點放在培養新型作戰力量人才上,建立人才庫,將21類186個專業205個保障崗位進行有效融合,探索建立了“一體化控制、模塊化保障”的組訓新模式。他們堅持崗位練兵與外出駐訓相結合、模擬訓練與任務促訓相結合、自主培訓與院校送學相結合,中士以上士官人人具備同一專業8種以上機型、同一機型4種以上專業的保障能力。他們把激勵創新當作推動人才建設持續發展的有效手段,官兵自主研發的17個專業模擬訓練平臺和16項技術革新成果被運用于戰備訓練。
他們通過理論考試、操作考核、演習演練對官兵進行跟蹤考評,優勝劣汰。如今,該部人才庫吸納了200多名官兵,其中復合型人才占17.2%。新型作戰力量人才方陣的崛起,為信息化條件下的部隊演訓活動提供了支撐。截至目前,該部先后與122批陸海空軍航空兵部隊聯戰聯訓,優秀場次率顯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