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軍班組”成員在分析地形。許春雷攝
寒冬高原,月朗星稀。
夜色中,第77集團軍某旅一場觀察與報知課目訓練正在進行。忽然間,一股白煙升騰,正在對“敵”工事目標進行偵察的某營偵察參謀穿戴的單兵對抗模擬裝備發出低沉蜂鳴聲,這意味著他所在位置已經暴露,并且“中彈陣亡”。
“過去進行基礎訓練,敵情大多存在于紙面上,導致我在訓練中只顧著確定‘敵’工事坐標,卻忽視了自身隱蔽。”復盤總結時,這名偵察參謀有感而發,“現在有了‘藍軍班組’,倒逼官兵將每場訓練都當做實戰認真對待。”
這名偵察參謀口中的“藍軍班組”,是由該旅某營中士、班長陳興林帶領的一個戰斗班組。雖然編制仍在連隊,可每當營里組織戰術訓練,他們都會化身對手,想盡辦法“出難題”“添麻煩”。
“基礎訓練不是競技比賽,成效好壞要用實戰來檢驗。”該營營長介紹,為讓官兵在貼近實戰的訓練中提升技戰術水平,他們研究后決定在營里組建“藍軍班組”,將紅藍對抗從大項訓練任務拓展到軍事地形學、戰場救護等日常課目和基礎訓練中,讓官兵走上訓練場就如同走上戰場。
次日上午,記者在某連戰術訓練場上見到了這個“藍軍班組”。只見他們率先占據有利地形,開始對正在進行班戰術訓練的戰友展開“射擊”。在他們的射擊距離內,雖然官兵不時采取躍進、臥倒等動作進行規避,可仍有個別同志身上的單兵對抗模擬裝備發出紅光,提示已被“擊中”……
“以往班戰術訓練,敵情在班長的‘腦子’里,班長讓臥倒就臥倒,讓躍進就躍進,讓呈什么隊形就變換什么隊形,更多像是空對空。如今‘敵人’就在眼前,‘敵情’就在身邊,每個人都直面‘子彈’和‘炮火’,必須清楚什么時機該做什么戰術動作。”走下訓練場,上等兵王樂撣去一身泥土,氣喘吁吁地說,“我們對‘藍軍班組’愛‘恨’交加,愛的是他們能夠切實提升我們的打贏能力,‘恨’的是他們在對抗中真敢下‘狠手’和‘死手’。”
“這正是組建‘藍軍班組’的目的所在。”該營營長告訴記者,過去他們組織基礎訓練,更多側重于“基礎”,而忽視了軍事訓練的對抗屬性,以致一些官兵訓練成績雖很亮眼,但走上訓練場仍不免暴露出這樣或那樣的問題。
午休時分,記者隨“藍軍班組”歸營。在他們的宿舍中,懸掛著一幅標語:從嚴從難,勝我過關。談及標語的由來,陳興林道出一段往事。
去年“藍軍班組”組建之初,因礙于戰友情面,他們常常“點到為止”,導致對抗訓練效果大打折扣。
在隨后進行的一次進攻戰斗訓練中,幾名新兵因過分緊張導致戰術動作變形走樣,未放一槍一彈便“陣亡”。至此,陳興林明白了一個道理:“訓練場上發狠,是為了幫助戰友在戰場上存活、取勝。”從那以后,他們便化身為“餓狼猛虎”,開始在訓練場上無情地“撕咬”戰友。
一年時間匆匆而過,在他們的摔打砥礪下,戰友們的實戰意識和打仗本領日益提高。在一次綜合訓練中,該營以壓倒性優勢奪得了實兵對抗勝利,戰損率也創下歷年新低。
“如今我們評定基礎訓練成績,不再單純以優良率論英雄,而是更多以能否經得起‘藍軍班組’的對抗檢驗作為衡量標準。”該營營長欣喜地對記者說,“對抗訓練的過程,就是給戰斗力‘做CT’的過程,對抗次數越多、對抗難度越大,發現的問題就越多,訓練就越有成效。”
正說著,陣陣吶喊聲傳來。循聲望去,又一場工事構筑課目訓練在“藍軍班組”的襲擾下拉開戰幕。(張磊峰 李佳豪 劉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