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中文,黄网av在线,国产精品第2页,国产成人精品国内自产拍免费看

首頁  ?  科學  ?  歷史考古

古時候天熱達44.4℃?古人如何應對高溫天

古時候天熱達44.4℃?古人如何應對高溫天

2013-08-05 15:58:37

  在氣象學上,一般以日最高氣溫達到或超過35℃作為高溫的標準,如果多天在35℃及以上高溫,稱為“熱浪”,屬于氣象災害,古人稱為“熱災”。從《中國氣象災害大典·綜合卷》的統計分析來看,熱災相對其他自然災害并不是太多,與“霜災”并列,約占總數的1%。

  氣候學家竺可楨有一種觀點,認為在公元1900年以前,中國氣候史上出現過四個“溫暖期”,相應的也有四個“寒冷期”。除公元前1100年之前的第一個溫暖期持續時間很長外,其他三個總是交替出現。

  相對來說,熱災多發生在氣候“溫暖期”內,明顯多于寒冷期。如從隋唐到北宋初年的第三個溫暖期內,夏季極端高溫天氣就較多。

  唐貞元十四年(公元798年),“春夏大旱,粟麥枯槁”。《舊唐書·德宗紀》上稱,這一年“夏,熱甚”。通俗說來,就是這個夏天太熱了。

  五代后梁開平二年六月辛亥(公元908年7月17日),《舊五代史·梁書·太祖紀四》記載,這天是“亢陽”,意思是太陽太厲害了,也就是老百姓說的“毒太陽”。

  這樣的極端天氣在北宋初年較多,而且宋代詩中多有描寫。如孔武仲《伏中作二首》“酷暑已旬日,熏炙勢自如”;陳造《立秋日》“酷暑如酷吏,頃刻不可對”……

  宋至道二年(公元996年),“六月,大熱,民有渴死者”;宋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四月丁卯“隆暑”,六月壬午“人多渴死”。

  在公元1400年以前,高溫熱浪天氣涉及范圍最大的一次,發生于南宋嘉定八年(公元1215年)。當時的皇帝是趙擴(寧宗),今河南、安徽、江蘇、湖南等省份均遭受熱災。這一年又恰逢大旱,災情嚴重。《宋史·五行志二》上有這樣的記載:“五月大燠,草木枯槁,百泉皆竭。”

  “燠”的本意是溫暖,史書上稱“大燠”,則是“太熱了”。因為對水的需求過于旺盛,“行都斛水百錢,江淮杯水數十錢”。放在眼下,這一杯水能值10元人民幣,那時老百姓收入低,哪能喝得起“貴如油”的水?以致“渴死者其眾”。

  清乾隆八年

  “京師威暑”河北高邑“日中鉛錫銷化”

  然而,嘉定八年并不是中國歷史上最熱的夏天,史上最熱的夏天出現于乾隆八年,即公元1743年。從《中國三千年氣象記錄總集》第三卷“清代氣象記錄(上)”中可以看到,這一年高溫幾乎涉及半個中國,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東等整個華北地區異常炎熱,可以說是超級酷暑。有關乾隆八年極端炎熱記錄,在所涉地的史志上均有記錄,茲錄幾條如下——

  北京:“六月丙辰(7月25日)京師威暑。”(《續東華錄》)

  天津:“五月苦熱,土石皆焦,桅頂流金,人多熱死。”(同治《續天津縣志》)

  河北高邑:“(五月廿八(7月19日)至六月初六日(7月26日)薰熱難當,墻壁重陰亦炎如火灼,日中鉛錫銷化,人多渴死。”(民國《高邑縣志》)

  山西浮山:“夏五月大熱,道路行人多有斃者,京師更甚,浮人在京貿易者亦有熱斃者。”(乾隆《浮山縣志》)

  山東高青:“大旱千里,室內器具俱熱,風炙樹木向西南輒多死。六月間,自天津南武定府逃走者多,路人多熱死。”(乾隆《青城縣志》)

  由此可見,當時的整個華北地區完全進入“燒烤模式”。《續東華錄》中使用了“威暑”來記錄當時的高溫,天氣熱得像發了威要吃人的老虎,來勢兇猛。

  • 相關閱讀
    無相關信息
免責聲明:本網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本網站轉載圖片、文字之類版權申明,本網站無法鑒別所上傳圖片或文字的知識版權,如果侵犯,請及時通知我們,本網站將在第一時間及時刪除。
主站蜘蛛池模板: 虎林市| 临泽县| 南乐县| 湘潭市| 宿迁市| 望谟县| 交城县| 甘泉县| 偏关县| 上饶市| 乌鲁木齐县| 台安县| 蓝田县| 兴隆县| 鹤庆县| 深泽县| 海宁市| 连平县| 嘉峪关市| 抚顺市| 德惠市| 赤城县| 屯门区| 定日县| 栾川县| 静海县| 延安市| 平南县| 辽宁省| 博野县| 漳平市| 玉溪市| 姜堰市| 晋宁县| 伊宁县| 民丰县| 平顺县| 黔西| 额敏县| 阿瓦提县| 恭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