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8月13日電 國際縱橫談丨跨越山海的中國貢獻——“兩山”理念啟迪全球生態文明建設
新華社記者張代蕾 葛晨
這是蘊含東方智慧與實踐偉力的科學論斷。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2005年8月15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考察湖州市安吉縣余村,首次提出“兩山”理念。
20年來,“兩山”理念不斷凝聚共識,推動中國以敢為人先的綠色創新實踐,創造了舉世矚目的生態奇跡和發展奇跡。這一理念正跨越山海,走向世界,助力廣大發展中國家走上綠色發展之路,攜手書寫全球生態文明建設新篇章。
科學理念指引發展之路
岡比亞資深媒體人拉薩納·通卡拉多次到訪中國,今年第一次來到安吉余村。此番實地探訪“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發源地,讓他對眼前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中國農村面貌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思考。
“正是在這里,20年前,習近平主席同當地村干部圍坐一起,稱贊他們作出了不起的重要決定——停止以破壞生態為代價去尋求發展。”通卡拉說,“此后,整個村莊一步步成長為如今以綠色產業為基礎的生態中心。”
在和通卡拉交流的過程中,人們回憶起當年“泥沙滿地、塵土漫天”的情景和決定關停礦山、水泥廠的艱難。尤為難忘的是,正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句話,讓大家有了方向感,吃了“定心丸”。
參訪結束,這位前來探尋中國農村發展之道的非洲媒體人不禁感慨:“習近平主席真是一位有遠見的領導人。”
哈薩克斯坦社會輿論研究所首席研究員卡拉姆卡絲·葉西莫娃清楚地記得,自己第一次聽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句話是在2013年9月。當時,在哈薩克斯坦進行國事訪問的習近平主席在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發表重要演講,在回答學生提問時首次在海外就“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進行了深入闡述。
習近平主席說,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我們絕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的一時發展。
葉西莫娃立即對“兩山”理念產生了強烈興趣,并著手研究。一個星期后,在阿拉木圖舉行的一場會議上,她特別以此為主題作了發言。她說,“兩山”理念體現了習近平主席對人類生態文明與發展問題的深邃思考。
20年間,從2016年二十國集團杭州峰會,到2021年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再到2022年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年會,習近平主席著眼人類未來發展,在國際舞臺上一次次生動闡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呼吁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經濟與環境協同共進、世界各國共同發展的地球家園。
20年間,從江南水鄉到黃土高坡,從中華大地到廣袤世界,中國綠色發展理念,以廣泛、豐富、令人振奮的實踐成果,凝聚更多共識,吸引期待的目光。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執行主任英厄·安諾生稱贊“兩山”理念“啟迪心靈”;匈牙利國會副主席雅高布·伊什特萬評價它“高瞻遠矚、深入人心”;老撾政府將它作為重要理念融入執政實踐。
在美國中美后現代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克利福德·柯布看來,“兩山”理念跳出將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簡單對立的固有框架,體現了習近平主席“辯證看待矛盾、破解傳統難題的非凡智慧”。
聯合國前副秘書長埃里克·索爾海姆認為,“兩山”理念指引中國走上高質量發展與高水平保護并舉之路,其成功經驗值得其他國家學習借鑒。“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送給全世界的珍貴禮物。”
授人以漁破解發展難題
毛里塔尼亞小伙子阿馬杜·迪亞拉的家鄉位于撒哈拉沙漠邊緣,這里曾經草地稀疏,以放牧為生的村民被迫“逐草而居”,生活十分艱難。2017年,中國援毛里塔尼亞畜牧業技術示范中心在這片土地扎根。幾年光陰,黃沙漫卷處生出連片新綠,當地人的生活換了模樣。
“收入穩定了,我還學到很多現代養殖技術。”迪亞拉欣喜地告訴記者,“最關鍵的是,我們學會了種植飼草,能在家附近養殖牲畜,再也無需四處奔波。”
迪亞拉所說的飼草,正是中國研究人員帶來的菌草,易種易活、生長迅速,能固土保水、防風阻沙。
習近平主席一直關心和支持菌草技術助力國際減貧事業,強調要“使菌草技術成為造福廣大發展中國家人民的‘幸福草’”。如今,菌草技術已在百余個國家和地區扎根,有力推動當地減貧和可持續發展。
迪亞拉說,菌草不僅能用作牛羊草料,還能幫助沙漠里的天然植被更快恢復,“我們明白了,保護環境和發展畜牧業并不矛盾”。
越來越多的國家將目光投向中國,他們不想再走“先發展后治理”的老路,期待從東方智慧中找到破解發展困境的鑰匙。
近期,中企承建的馬來西亞東海岸鐵路項目全線41條隧道全部貫通。這一中馬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旗艦項目通過綠色施工方法,最大限度保護當地生態,讓當地民眾享受交通便利和巨大發展機遇的同時,留住綠水青山。
馬來西亞科學院院士劉柏森說,“兩山”理念把環境、社會與經濟三者的可持續性發展有機統一,這與聯合國提倡的可持續發展理念高度契合,也是包括馬來西亞在內的廣大發展中國家追尋的目標。
由中企投建的波黑首個新能源發電項目——伊沃維克風電項目已并網近一年,年發電量可達2.59億千瓦時,每年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24萬噸。為守護當地生態,建設者將風機葉尖涂成紅色,避免飛鳥誤撞,還定期為風電場內的“原住民”——野馬飼鹽補水。
當地員工阿梅拉·佐爾尼奇說,這一新能源項目中蘊含著先進的環保理念,為巴爾干地區的發展提供了寶貴啟示。
通過一個個實實在在的項目,中國經驗、中國方案在世界更多地方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中國林科院首席科學家、三北工程研究院院長盧琦因在防治荒漠化領域的突出貢獻,獲得2024年聯合國最高環保榮譽“地球衛士獎”。在他看來,中國在國際合作項目中將保護環境、創造就業、消除貧困等多重目標融于一體,“同步推進生態和經濟,幫助其他國家別走彎路”。
埃及生態學家、全球環境基金顧問馬格迪·阿拉姆多次來到中國,學習農業廢棄物回收管理技術。他認為,中國在環境資源管理和環保技術創新上不斷突破,慷慨地與非洲、中東等發展伙伴分享先進技術和經驗,“為人類解決發展和生態難題貢獻了全新的思路和模式”。
全球綠色轉型的關鍵力量
在中部非洲國家乍得,部分地區至今沒有通電。
不久的將來,中國援助的“非洲光帶”項目將為乍得、布隆迪等非洲國家至少5萬戶無電貧困家庭點亮燈火。這一南南合作項目發揮中國光伏產業優勢,幫助非洲走出綠色低碳發展之路。
改變傳統能源結構,轉向新能源技術支持的經濟模式,有助于實現可持續發展,同時守護全人類共同的綠水青山。中國正以持續的技術創新、完善的產業鏈供應鏈體系、充分的市場競爭、超大規模的市場優勢,助力廣大發展中國家的綠色轉型。
世界經濟論壇能源與材料中心專家尼古拉斯·瓦格納坦言,得益于長期規劃和有效投資,中國已成為推動全球能源轉型的關鍵力量。
放眼全球,從風電光伏的廣泛應用,到海事、農業的綠色實踐,從電動汽車整車工廠的海外建設,到產業鏈企業的抱團出海,中國以綠色合作催生了一大批標志性新能源項目。設立氣候變化南南合作基金,把氣候變化和綠色發展納入全球發展倡議重點領域,發起中國-中亞綠色低碳發展行動……中國扛起大國責任,攜手全球南方國家,為共同應對氣候變化等全球性挑戰帶來機遇與信心。
今年4月,在氣候和公正轉型領導人峰會上,習近平主席在致辭中指出,“以合作促進技術創新和產業變革,使優質綠色技術和產品自由流通”,“中國將大力深化南南合作,繼續為其他發展中國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
肯尼亞學者卡文斯·阿德希爾說,在“兩山”理念指引下,中國不僅推動自身能源領域的“綠色革命”,中國資本、技術和知識也助力非洲大陸加快推動碳中和進程。“中國生態治理理念的傳播廣度、在國際合作與全球治理中的參與深度,世界有目共睹。”
美國經濟趨勢基金會主席、經濟社會理論學家杰里米·里夫金認為,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代表著我們看待人與自然、人與人關系的范式轉變”。
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趨勢,是人類文明新形態不斷演進的重要組成部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回應人類跨越國界的普遍追求,為共建清潔、美麗、可持續的世界注入強大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