廟后村村委會主任張整民:“目前選址意見書出了,土地預審過了,環評過了,立項過了,城建定點(批復)了,現在就是申請用地。”
記者:“就是土地手續這是最關鍵的?”
廟后村村委會主任張整民:“最關鍵的。咱現在給人家打的有報告。”
記者了解到,新農村建設要經過嚴格的規劃,建設用地的選址,建設的規模、新農村住房的樣式等都要經過嚴格的論證,此外還要辦理建設規劃、土地使用證等,在拿到施工許可證后才能平整土地進地施工。那么,2009年,在只有一份韓城市政府關于廟后村新農村建設會議紀要的情況下,廟后村村委會為何將三組30多畝耕地進行平整呢?
記者:“關鍵是你在動工之前你這些手續都要到位呢?”
廟后村村委會主任張整民:“對對。”
記者:“你才能說進地去施工呀。”
廟后村村委會主任張整民:“哦,就是。”
村民們說,既然手續沒有辦全,當時就不應該先把村民的地圈了,導致耕地撂荒讓人看著心疼。
廟后村三組村民陳懷義:“我們現在最操心的是地也推光了,不能種了房子也不見了。”
廟后村三組村民:“希望把這個事情盡快解決好,把我們的地已經推成(不能種了),把房子給我們蓋好就行了。”
廟后村三組新農村建設項目因為手續不全無法開工,導致耕地撂荒,村委會主任張整民說,由于當時村上對新農村建設政策不了解造成的,對此解釋,我們不好評價。但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廟后村新農村開發建設的亂象還不僅僅如此。這邊三組的30多畝土地撂荒,而在這塊撂荒地的隔壁,廟后村四組和五組今年又引進了一家開發商,也說是建設新農村項目聯合搞開發,占用了村民21畝耕地。
廟后村村民:“四組五組耕地也被推了,有啥辦法錢都讓賊娃子掙去了。”
記者在現場看到,廟后村四組和五組的21畝耕地被圈了起來,建設施工也已經開始了。一些知情的村民告訴記者,這個新農村建設項目沒有手續,屬于未批先建。村委會主任張整民也承認這個項目目前沒有手續,但他推脫說,廟后村四組和五組的新農村建設項目,是這兩個組的小組長引進開發商進行建設的,根本就沒有經過村上。那么,對于這種沒有任何手續的亂開發,建設部門態度如何呢?
韓城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土地監察大隊大隊長張勇民:“我們已經把它(四組和五組的新農村建設項目)叫停了。”
記者:“為什么都挖了那么大一個坑你們才叫停?”
韓城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土地監察大隊大隊長張勇民:“那大型機械一晚上就給你挖成那樣了……”
新農村建設是一件好事,但好事必須在法律法規的框架下進行,怎么能由村組干部私自做主,說圈地就圈地,說挖坑就挖坑,說建設就建設?如果在廟后村新農村建設之初,韓城市土地等部門能防微杜漸,及時發現基層不規范的行為和做法,嚴格執行國家土地法等相關法律法規,加強監管和引導,就有可能避免撂荒及毀壞耕地事件的發生。這種未批先占、未批先建的現象,應該引起韓城市政府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西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