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杭州1月18日電(張煜歡 黃齡億 張雨滴)如何下好“就業一盤棋”,實現高質量就業,成為浙江走向共同富裕的關鍵一子。17日,在浙江省十三屆人大六次會議“廳(局)通道”集中采訪活動上,浙江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黨組書記、廳長吳偉斌稱,該省將在國內率先構建形成共富型的高質量就業體系,打響“創業就業在浙江”品牌。
作為中國經濟大省,勞動力流入大省,就業問題對于浙江而言重要性不言而喻。
“就業工作既是經濟工作,也是民生工作,更事關社會穩定。”吳偉斌介紹,去年以來,浙江省就業局勢保持總體穩定、穩中向好,全年城鎮新增就業122.4萬人,城鎮調查失業率保持在4.2%的較低水平。
亮眼數據的背后,浙江省人社廳在穩定崗位、擴大就業、優化服務、權益保障等四方面工作“下足了功夫”。
以穩定崗位為例,該廳出臺留人穩崗政策,面對疫情,2021年春節前留崗率達到57%;在減負方面,全年僅社保減負政策就為企業減負125億元;開展了對302萬家企業的用工情況大調查,摸清了就業底數,梳理了崗位需求。
去年,浙江紹興招才引智“秋季專列”如期“發車”,當地人社部門堅持服務經濟主戰場的工作導向,推動人才招引和產業發展緊密結合。如針對前期集成電路企業提出的人才和用工短缺等問題,“秋季專列”特意安排了天津、甘肅—四川、河南—陜西等5條“金藍領”專線,以優勢產業“虹吸”高端人才,不斷增強人才與產業發展的契合度。
強有力的穩崗措施,不斷升級的引才力度,為浙江經濟發展注入鮮活動能。
與此同時,為進一步擴大就業,浙江省人社廳還出臺了支持多渠道靈活就業的實施意見和進一步加強東西部就業幫扶的政策,開發了政府公益性崗位和愛心崗位近10萬個。
共同富裕的難點是共同,重點也是共同。吳偉斌介紹,目前在浙江省就業的人員近4000萬人,有一半是外省人員,“其中有221萬外省脫貧人員在浙江實現了穩定就業。”
圍繞優化服務,浙江省人社廳以數字化改革為牽引,建設了重點群體就業幫扶應用場景,重塑了就業幫扶模式;在權益保障方面,浙江人社部門深化“浙江無欠薪”行動,上線“安薪在線”,并放開靈活人員在浙江省參加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戶籍限制,提高養老金水平與最低工資標準。
吳偉斌接受采訪。 張斌 攝在奔向共富的道路上,為了讓更多人在勞動中享受踏實的獲得感,吳偉斌稱,接下來,該省人社部門將率先構建形成共富型的高質量就業體系,打響“創業就業在浙江”品牌,圍繞“勞有崗位”“勞有技能”“勞有優得”“勞有體面”“勞有保障”等方面開展工作。
在“勞有崗位”方面,按照共同富裕示范區建設的要求,浙江省人社部門將對現有的就業政策進行梳理調整完善,加強與產業、投資、金融、財稅等政策的協同聯動,以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改善提升就業結構。大力支持多渠道靈活就業和新就業形態發展,鼓勵人人創業、人人就業,同時加大對山區26縣就業創業扶持力度。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圍繞“勞有技能”,浙江將大力開展職業技能培訓,提升廣大勞動者的就業能力。以“技能浙江”建設為抓手,該省將大規模多層次開展職業技能培訓,開展新時代浙江工匠遴選培育,堅持引育用結合,打造“浙派工匠”名片,解決好企業結構性缺工和無技能農民工就業難的問題。
提高勞動收入,是“擴中、提低”的一個重要方面,浙江針對該方面亦有行動。據介紹,圍繞“勞有優得”,該省將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合理增加勞動報酬。如鼓勵企業在發展自身、做大蛋糕的同時,穩步提高一線員工的工資水平,完善企業薪酬分配制度、企業薪酬調查和信息發布制度,加強工資集體協商;率先探索技術工人分行業分工種最低工資制度,同時適時適度調整最低工資標準。
如何賦予每個勞動者以充分尊嚴,營造公平就業環境,亦是共富道路上的重要一關。吳偉斌稱,浙江將促進改善勞動條件,加強勞動保護,促進傳統制造業企業和小微企業改善生產環境,健全職工代表大會等民主管理制度,讓勞動者有體面、有尊嚴,讓“勞動光榮、尊重勞動”成為社會風尚。
“我們還將深化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消除廣大勞動者的后顧之憂。”吳偉斌稱,今年按照共同富裕的目標,浙江省人社部門將重塑大社保體系,包括積極實施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參保擴面計劃,盡快實現應保盡保和法定人員全覆蓋,特別是要促進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和靈活就業人員積極參保。(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