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楊浦是上海著名的工業城區,工業產值占全市五分之一。如今,這個五分之一的比例指向了數字經濟——2024年,楊浦區軟件和信息服務業營收超3200億元,規模占全市近五分之一。兩個“五分之一”的變化,折射出楊浦區新舊動能轉換的歷程。
202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考察時指出,要以科技創新為引領,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加快培育世界級高端產業集群,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不斷提升國際經濟中心地位和全球經濟治理影響力。
楊浦區將創新作為立區之本,不斷壯大和優化創新生態,實現了從“工業楊浦”到“知識楊浦”再到“創新楊浦”的跨越轉型。
——編 者
“三個舍得”,集火成炬壯大創新生態
灣谷科技園一路之隔,淞滬路2005號,是復旦大學江灣校區。門牌號“2005”,正是江灣校區落成的年份。
20年前,在高校因擴招和發展空間受限紛紛遷往郊區時,作為中心城區的楊浦硬是拿出新江灣1平方公里的土地,為復旦大學擴建發展提供新空間。如今,江灣校區已匯聚先進材料、生命科學、物理學等一批重點理工類專業與實驗室。復旦大學邯鄲校區到江灣校區之間的區域,也已成為楊浦創新創業園區密集分布、延展成鏈的地帶,復旦大學科技園、上海楊浦科技創業中心、中國(上海)創業者公共實訓基地、大創智創新發展示范園、灣谷科技園等都在其中。
在轉型升級過程中,楊浦區始終遵循“三個舍得”的原則——舍得騰出最好的土地支持大學就近拓展,舍得把商業和地產項目讓出來建設大學科技園,舍得投入人力物力整治和優化創業環境。今天看來,這或許就是兩個“五分之一”變化的重要原因。
在長陽創谷園區,上海意仕騰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姜龍說:“園區是與我們一同探索、創業的。”2016年,當姜龍租下一個工位時,長陽創谷也剛從一片銹跡斑斑的老廠房中起步。“9年來只管創業,其他都有園區幫著操心。沒錢租更多工位,就用園區的會議室;沒有行政團隊,園區當起了‘服務員’。”姜龍說。
在社區與高校、園區與創新創業者的相互扶持下,“知識楊浦”逐漸壯大。今年3月,楊浦區政府與8所高校分別簽署新一輪區校協同框架協議,互派人員建立常態化聯系。這是區校合力試點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新機制的舉措之一。
“我們需要學習,以及時掌握科技前沿和新興產業的發展動態與趨勢。我們也是一支特別服務隊,將政策條文送到科研人員手上,幫助他們了解運用,讓更多好成果成功轉化落地。”楊浦區科經委主任李正明說。
“三區聯動”,點點星光孕育創新策源力
20世紀90年代起,楊浦區“壯士斷腕”,將紡織、機械、鋼鐵等傳統工業企業陸續轉移、關停。舊動能逐漸清退,新的發展動能從何而來?
楊浦將目光瞄向了當地高校。復旦大學、同濟大學、上海財經大學等10余所高校在區內匯聚,這是楊浦的鮮明優勢。
即便轉型優勢明顯,這仍是一個需要魄力的決定。失去了工業的楊浦,財政吃緊,而高校即使有科技成果,短期內也難以成為經濟發展的主要貢獻點,反而一定程度上需要政府資源接濟。
縱有陣痛,楊浦還是下定了決心。2003年,上海市委、市政府決定建設楊浦知識創新區。圍繞“知識楊浦”的發展定位,楊浦區與高校經過數度“頭腦風暴”,提出“三區聯動”發展思路——大學校區培育創新策源,科技園區承接創新外溢,公共社區提供配套保障。
幫技術找“婆家”、幫企業找技術,在上海技術交易所,科技成果轉化有了重要通道,平均每天有20多件項目或成果在這里完成交易。
“我們是一個從學校出來的眾籌項目,受益于楊浦區的政策支持,現在已經是專業級3D打印機領域市場份額全球第三、國內第一的公司。”上海復志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項目總監劉道明說。
復志科技的三位創始人,是從復旦大學“背著書包”出來創業的。如今在楊浦,和復志科技一樣的企業不在少數。
秉持“服務高校就是服務楊浦、發展高校就是發展楊浦”的理念,楊浦區與復旦大學共建未來谷—灣谷創新中心,與同濟大學升級打造環同濟知識經濟圈3.0……聚集7家國家大學科技園,占上海全市的一大半。區域內,人才培養、科技創新、產業發展緊密對接、精準匹配,越來越多的前沿技術走向突破,越來越多的創業公司成長壯大。
全域創新,新場景塑造美好生活
“創寓228”內,1998年出生的高語桐靠在單人沙發上看書,“吃飯有社區食堂,健身有活動中心,周圍住著熱心的鄰居,很有家的感覺。”
“創寓228”是楊浦科創集團打造的一處保障性長租人才公寓,如今已是楊浦區“15分鐘社區生活圈”的代表。
人才是第一資源。近兩年,楊浦出臺多項措施,為引才、留才做好全方位保障。除此之外,為推進全域創新,楊浦區還推出多項配套舉措加快新舊動能轉換。
今年3月,上海市科委與楊浦區攜手,圍繞進一步提升楊浦創新能級,制定了全域創新方案,打造覆蓋全區、占地60.61平方公里的楊“數”浦新質秀帶創新區,包括科技創新策源區、產業創新承載區、生態創新融合區和輻射溢出聯動區等4個功能區,實現創新空間、產業空間和生活空間的緊密融合。在基礎配套與要素保障上,楊浦著力提供全要素、多元化的集成式服務,構筑國際一流活力城區。
從創智天地園區起家的聲網科技,如今可以為全球上下游企業提供技術底座支持,賦能產業鏈發展。聲網公共事務總監馬鑫穎說:“共同壯大,才是創新雨林的生存法則。”
眼下,楊浦已擁有超過8000家數字經濟企業,集聚了美團、抖音、嗶哩嗶哩、得物等一批數字經濟龍頭企業,越來越多的新場景、增長點也隨之涌現。
從一片銹跡中長出來的長陽創谷,已經有了米其林餐廳、創意咖啡廳、體育中心,不久前還開了一間敦煌當代美術館。“創業辛苦,園區不僅要為創業者提供方便細致的服務,還要成為他們的精神家園。”楊浦科創集團長陽創谷總經理施展說。
一架外賣無人機穩穩降落在復旦大學東區學生公寓旁。“從進園區、進公園、進商場到進校園,能在上海中心城區探索發展低空經濟,這是楊浦區服務專班與我們并肩努力的結果。”美團無人機上海公共事務負責人劉啟泰說。
“未來,楊浦還有很多精彩值得期待。”楊浦區委書記薛侃說,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上海楊浦將持續深入踐行人民城市理念,加快構建覆蓋全域的創新支撐體系,打造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創新秀帶,為上海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記者手記
撲面而來的是年輕態
訪部門、走企業,撲面而來的是年輕態。年輕的,既是一位位背包創客,更是楊浦區政府部門從上到下創業般的工作狀態。
“政府與我們一同創業”是采訪中聽到最多的話。企業篤定的語氣背后,藏著一種發展底氣。底氣來自哪兒?是一次次靠前服務,是一份份政策文件,是一項項資源鏈接,是企業需要時的“舍得”,更是日復一日的堅持。
兩個“五分之一”,揭示出楊浦區新舊動能轉化的成功探索,更揭示出地方轉型發展的深刻啟示——選擇正確方向,立足自身優勢,堅定不移一任接著一任干,就一定能探索出適合自身特色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 人民日報 》( 2025年05月08日 1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