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經濟的誠信原則,需要全社會共同維護。唯此,消費環境才能持續優化
近日,遼寧沈陽一職業技術學校60多名學生集體網購衣服,參加完運動會后又組團以“質量問題”為由退貨退款,導致店主服裝鏈接被封3個月,損失8000元左右。令人不忿的是,衣服沒摘吊牌卻有穿著痕跡,顯然是惡意退貨。店主表示,學校已就此事道歉,并承諾回收服裝、承擔相關費用。
有人網購圖書閱讀后無正常理由退款、有人購買高端相機單次使用后無故退貨……這些惡意退貨行為,暴露出部分消費者濫用退貨規則“薅羊毛”的亂象。“七天無理由退貨”,初衷是電商平臺希望保障消費者合理退貨權。一些人卻利用規則漏洞占便宜,既違背市場經濟的誠信原則,也損害了商家的正當權益,甚至涉嫌違法。
“薅羊毛”行為一旦被更多消費者效仿,必然會挫傷誠信商家的積極性,甚者可能導致一些中小商家的經營難以為繼。經營主體利益被惡意侵占,市場還如何活躍?市場不活躍,消費者選擇權怎能不受影響?部分人一時的“小聰明”,損害的是消費者群體的長遠利益。
剎住“薅羊毛”的歪風,制度保障必不可少。推薦性國家標準《售后服務 無理由退貨服務規范》已于5月1日起實施,其中對退貨的商品范圍和商品完好性都做了詳細規定,退貨有要求、有流程,不能再“任性”。相關電商平臺可以此為依據完善退貨審核機制、規范日常交易行為,對集體退貨、異常退貨情況,不妨結合訂單時間、退貨理由等數據進行核查,避免不合理退貨行為傷害商家權益。市場監管部門也應細化完善退貨的舉證責任和判定標準,加大對惡意退貨等行為的處罰力度。
大家之所以對此事非常關注,還因為涉事主體是在校師生。教育機構和教師,承擔著立德樹人的重任,應積極向學生傳遞正確價值觀。要加強對學生的誠信教育和規則意識培養,將品德教育融入日常教學。
市場經濟的誠信原則,需要全社會共同維護。制度加強監管、平臺完善保障、消費者和經營者遵守規則。唯此,消費環境才能持續優化,消費者才能擁有更好的消費體驗。
《 人民日報 》( 2025年05月09日 1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