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現恐龍向鳥類演化關鍵證據
本報北京電 (記者吳月輝)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獲悉:中美研究團隊聯合報道了一件新發現的始祖鳥標本——芝加哥始祖鳥標本。研究團隊利用高精度CT掃描技術,首次揭示始祖鳥的骨骼、軟組織和羽毛等細節,為恐龍向鳥類演化提供關鍵證據。相關研究成果日前在線發表于《自然》雜志。
這件標本的大部分骨骼保存較為立體,同時保存有罕見的軟組織(如皮膚、趾墊)和羽毛等重要信息。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胡晗帶領研究團隊成功對其進行了高精度CT掃描和三維重建。重建結果顯示,該標本幾乎完整保存了整個頭骨,尤其罕見地保存了完整的腭區結構。“這一結構表明,始祖鳥的頭骨形態介于傷齒龍類和其他白堊紀鳥類之間,代表著從非鳥恐龍缺乏靈活性的頭骨向鳥類更輕便靈活的頭骨過渡的關鍵階段。”胡晗說。
該標本是首件發現三級飛羽的始祖鳥標本,附著在肱骨和尺骨上的羽毛位于翅膀和身體之間,研究人員認為,這一結構在非鳥恐龍中從未出現,顯示這些羽毛可能是為了適應主動飛行而演化出的創新特征。
新研究顯示人工智能生成內容不準確與失語癥類似
據新華社北京電 (記者李雯)盡管人工智能生成內容已非常流暢,但提供的信息很多時候還是不準確。日本東京大學研究人員近日在德國《先進科學》雜志發表的一項研究成果顯示,這一問題與人類的語言障礙——失語癥類似。新研究成果可以為研究人員改進人工智能提供參考。
失語癥患者可能會很流利地說出一些毫無意義或普通人難以理解的話。研究人員說,人工智能模型在出現嚴重錯誤時仍表達流暢,這與感覺性失語癥的癥狀有相似之處,即說話流利卻總說不出什么意思。這并不意味著聊天機器人有“腦損傷”,但它們可能被鎖定在一種僵化的內部模式中,限制其靈活運用所儲存知識,就像得了感覺性失語癥。
研究人員表示,對神經科學來說,這項研究提供了一種可能的新方法,可以根據大腦內部活動而不僅僅是外部癥狀來分類和監測失語癥等疾病;對人工智能研究來說,這將幫助研究人員從內到外改進人工智能系統的架構。
科學家發現固體氫的最精細結構
據新華社北京電 (記者張漫子)國際學術期刊《自然》近日發表一項重大突破成果:由中國科學家領銜的國際團隊用X射線納米探針首次“看見”固體氫的復雜晶體結構。這是目前世界上固體氫的最精細結構,該發現為理解金屬氫的形成路徑與機制提供了關鍵依據。
“氣體氫的分子隨機散落在空間中。隨著壓力升高,氫分子像跳棋子一樣層層排列,形成固體氫。壓力再升高,一部分氫原子會形成蜂窩狀排列,于是固體氫呈現更復雜的結構:跳棋子和蜂窩間隔著層層疊起。”論文第一作者、北京高壓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吉誠說,“我們將兩顆超鋒利的金剛石尖對尖,擠壓中間的氫分子。用高亮度的X射線穿透金剛石照射在高壓氫上,X射線與高壓氫相互作用,就好比給固體氫‘拍照片’,得以窺見原子如何排列。”
《 人民日報 》( 2025年05月24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