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汽車服務公司的女營業員向顧客推銷一款節油產品:“這個咱也不太懂,反正就是提高油的那個標號,比如說你現在加的93號油,滴上這個就相當于97號油的品質。我覺得這個就跟女同志用化妝品一樣,第一次用不是有多明顯的效果,長期用肯定能看到效果。”
看這位營業員的說法,她還真是不懂。不過她不懂裝懂的膽識蠻令人佩服,其高明之處在于,她能從她懂的地方入手,深入淺出。當然,化妝品這個比方一深入,忽悠的內情一下子就淺出了——化妝品十之八九都是忽悠起家,用它來比襯節油產品,倒是挺般配。
其實,真正懂的行家里手,心里都明白,節油產品這類東西,也就是那么回事,賣的多是噱頭。市面上常見的“燃油寶”、“增效劑”等,只是燃油添加劑的一種俗稱,國內的燃油添加劑大多是清潔劑,對清潔油路有一定的作用,能夠分解噴油嘴、進氣閥上因汽油燃燒產生的積炭,使汽油充分霧化燃燒。省油只是燃油添加劑使油料充分燃燒、清除積炭后所達到的間接效果,單靠燃油添加劑節油效果并不明顯。目前市場上僅有少量的燃油添加劑能夠起到有限節油作用,但最高只能達到2%的樣子。
能節油2%不是已經很不錯了嗎?錯不錯得看怎么算。一箱油70升,按93號汽油8元/升計算,加了燃油添加劑后節省2%,也就是省出1.4升油,折合11.2元。但最便宜的燃油添加劑一般也要賣30元/瓶,一箱油加這么一小瓶,投入30元,產出11元多,這經濟賬算出來是錯是不錯,小學生也應該知道。當然,賣“燃油寶”的是不會讓你知道這筆經濟賬的真相的,他們要做的只是上嘴唇一碰下嘴唇,把節油功能數倍夸大就行了。淘寶網一家“金冠”級店鋪打出“燃油寶、節油寶、汽油添加劑,一箱油可多跑100公里,無效賠命”的廣告,這明顯是在夸大宣傳,可受騙的買家云集,促成了人家20多萬瓶的累計銷量。
比起燃油添加劑,更具蠱惑性的節油產品是那種可以安裝在發動機機艙內的機械裝置。一方面,這種機械裝置看在眼里、摸在手里都有一種實在感,其固體性遠比液體性的東西感覺靠譜;另一方面,這東西雖價錢有些貴,但它是一次性投入,以持久戰的眼光看還是有著高性價比的。正是基于上述想法,不少消費者為這類節油器埋了單。然而,此類節油器同樣賣的是噱頭,調子唱得再高,在工作原理上都是行不通的。比如,有的節油器聲稱可以穩定電池電壓,使引擎燃燒效能保持最佳,從而達到省油效果。事實上,如今的汽車技術已經非常成熟,基本不存在汽車工作電壓不穩定的情況了,因此“穩壓節油”的裝置在原理和實踐上都缺少支撐。至于那些打出紅外線技術、納米技術等高科技牌子的節油器,更多是在兜售概念,其“永動機”式的工作原理都經不起科學推敲。
節油誰都想,但要想達到像當下市場上節油產品所宣傳的那種效果,卻只能是個夢。仔細想想,其實道理很簡單,假如真有那么有效的節油器、節油劑,汽車生產廠家不早就裝到汽車上,油品寡頭不早就壟斷了,還輪得上小廠小企們在它們眼皮子底下練攤賺錢!除了明白這個簡單道理,還要搞清一件事,車用節油產品目前還沒有相應的國家和行業標準,市場上銷售的節油產品質量難以保證,一旦買到劣質產品,不但達不到節油省錢的目的,甚至還會對汽車造成損害。
想省油,其實也簡單,“司機腳下三分油”,向老司機請教駕車技術,靠車技省油這才是正道。什么是省油的王道呢?當然是不開車啦。(中國質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