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教育部出臺《關于做好2015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的通知》,明確要求“高校要建立彈性學制,允許在校生休學創業”。毫無疑問,教育部出臺這個通知,并不是要鼓勵所有的大學生都去休學創業,而是給那些有創業意愿的學生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政策支持,對于手里有著創業項目或是技術方案的學生來說,這確實是一種福音。
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這個創業的時代,狄更斯在《雙城記》中的一句名言恐怕是最合適不過了:“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近年來,政府有關部門出臺了諸多政策鼓勵和支持大學生創業,從《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等部門關于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工作指導意見的通知》的出臺,到九部門推出2014~2017年“大學生創業引領計劃”,從各地支持大學生創業的配套政策的密集發布,到各地大學生創業園的日漸興起,均釋放出了一個積極的信號:整個社會都在鼓勵創業,創業是整個時代的呼喚。
的確,每每提起微軟的蓋茨、蘋果的喬布斯、臉譜網的扎克伯格……眾多輟學、休學創業的成功案例常常都能激起大家內心的創業激情和夢想,但也要理性地認識到,少數成功的“創業明星”背后往往是被忽略的更多的失敗者。有數據統計,當下想要創業的大學生比例逾70%,但全國大學畢業生每年真正創業的人數只占到 1.94%,而大學生創業成功率僅為1%~5.13%。究其原因,創業之路十分艱辛,時刻需要與挫折、失敗共處。這樣看來,并不是人人都適合創業。
如果對創業者素質排序的話,第一應是膽量,接下來才是智慧、逆商和情商。馬云說過,當你決定要創業時,這便意味著你沒有了穩定的收入,沒有了請假的權利,沒有了得紅包的機會。你若害怕失去社保,怕沒得休息,怕沒有工資,那么你最好不要去創業,因為你沒有創業的勇氣。敢想、敢干、敢嘗試,這才是創業者的首要資本。
但,僅憑創業的勇氣,沒有對自我、行業、市場的充分認識和了解,最好也不要盲目去創業。事實上,對有工作經驗的人,創業失敗率也達到60%左右,而大多數創業企業活不到5年就倒閉了。因此,北京新東方董事長兼總裁俞敏洪就曾對大學生創業潑了一盆冷水,他告誡大學生:請大家不要一畢業就創業,除非你是比爾·蓋茨。在他看來,面對大學生就業難,就拼命鼓勵大學生去創業,是有問題的,因為現在學生們對于行業的了解、容忍度等都還不夠。
理想地講,成功創業不僅需要寬松的政策制度、活躍的市場機制、開放的思想觀念、統一的團隊目標、充足的資金支持、寬廣的人脈資源、豐富的行業經驗等作鋪墊,更需要成熟的心理準備作后盾。但是,任何成功的創業案例并非都要等待時機完美才實現,創業者也很難做到“萬事俱備”,因為企業家精神本身就是一種冒險精神,在一無所有的情況下,走出新路子,而不是要等著政策規劃好了才認為機會來了。
在當下的創業環境和氛圍之下,“休學創業”更是一種勇敢者的游戲,只會是少數人的選擇,但,這僅有的少數人更應該值得我們珍視,精心呵護,給予他們更多的幫助和扶持,以播撒下創業的種子,讓其生根發芽,茁壯成長。無論如何,創業都是一種“正能量”,能夠激發青年身上的創造力和潛力,而“休學創業”更會成為大學生們人生經歷中的一筆財富,會改變他們看待生活、學習、為人處世的方式,甚至會影響到他們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