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通訊員 李茜 范磊
古城鎮移民新區
社區居民就近就業,顧家增收兩不誤。
初冬時節,走進洛南縣古城鎮的移民新區社區,一棟棟安置樓房在陽光的照射下格外耀眼。寬敞明亮的文化廣場上,鍛煉健身的老人、嬉鬧玩耍的孩童,不時傳出陣陣歡笑聲,交織出一幅美好溫馨的生活畫面。
“十三五”時期,古城鎮通過易地扶貧搬遷,將生活在自然條件差、交通不便、信息閉塞的1445戶7888名群眾搬遷至條件較為優越的平緩地帶,讓他們挪窮窩、換窮業、奔小康。完成搬遷后,古城鎮找準移民搬遷安置和后期扶持工作著力點,從強要素、穩就業、提服務、促融入等方面發力,努力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后半篇文章”,實現了“穩得住、有就業、逐步致富”的目標。搬遷群眾在新家站穩了腳跟,找到了致富路,幸福感不斷提升。
提供就業崗位穩民心
新學期開始后,金翼服裝廠又迎來了一批批“上班族”。家住移民新區的職工韓建芳笑呵呵地說:“現在在家門口上班,不僅能照顧到老人和小孩,一個月還能掙3000多塊錢,太方便了。”
古城鎮把發展產業和促進就業作為移民搬遷后續幫扶重點,鎮黨委、政府統籌各方力量,廣泛搭建招商引資平臺,發揮在外能人的資源優勢,吸引“歸雁”反哺家鄉,成功引進了金翼服裝廠、祥瑞騰達電子廠等社區工廠落地古城,吸納轄區富余勞動力1000多人穩定就業,讓搬遷群眾實現了“樓上居家、樓下就業。”
“鎮、村都在幫公司招聘工人,服裝廠的員工從最初的五六十人增加到現在的400多人。”金翼服裝廠負責人張學敬掰起指頭算了一下,社區工廠運行以來,已陸續帶動周邊400多人就近就地就業增收。
截至目前,古城鎮通過勞務輸出、就近安置、公益性崗位等途徑,提供就業崗位2000多個,高質量實現了有勞動力家庭至少1人就業的目標。
完善配套設施暖民心
走進移民新區社區文化廣場,搬遷群眾圍在一起拉家常。暖陽下,婦女們歡歌起舞,孩童們嬉戲打鬧,老人們下棋散步,一幅新農村的和美景象映入眼簾。
“自從移民新區社區成立以來,我們多方籌集資金修建了文化廣場,舉辦形式多樣的文娛活動,群眾的熱情高漲了,精神面貌也提升了。”移民新區社區黨支部書記張亞平高興地說。
搬遷一陣子,居住一輩子。只有配套設施和公共服務跟上了,搬遷群眾才能安下心、穩得住。為了增強搬遷群眾的歸屬感和認同感,古城鎮整合資源,不斷補齊社區基礎設施短板,陸續建起黨群服務中心、電子商務服務中心、幼兒園、標準化衛生室等,社區公共設施一應俱全;對社區周邊的道路進行了改造提升,并實施綠化、亮化工程,進一步解決了搬遷群眾日常生活需求,方便了群眾出行,讓搬遷群眾過上了“小區”式的新生活。
精細管理服務聚民心
每季度一次的黨員大會,成了移民新區社區黨支部的重要活動。來自王村關溝組的黨員李同慶說:“我是從王村關溝組搬到移民新區搬遷點的,住得離黨支部遠了,還在發愁怎么參加黨員活動,沒想到移民新區社區黨支部的活動和我原來村上的一樣精彩。”
為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發揮黨組織在社區治理中的核心作用,2021年,古城鎮黨委按照相關規定申請設立行政村,成立了社區黨支部,把黨旗插在了社區治理最前沿,把黨的聲音帶到了群眾身邊。
家住移民新區社區御龍新城17號樓的居民王英原來是古城街社區一組人,提起社區管理方面的事,她如數家珍:“我們現在是片(樓)長負責制,每棟樓都最少選了一名片長,負責公共衛生、車輛停放、矛盾排查、政策宣傳等,還要把收集到的意見建議反饋給村上,雖然工資不高,但能給搬遷來的居民辦點事,每天都感覺很充實!”
在黨組織引領下,移民新區社區組建成立了業主委員會,實行社區委員會管理制度,制定小區公約和村規民約。同時,通過社區居民會議,討論決定重大公共事務,發揮搬遷群眾在村民自治中的主體作用,構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區治理體系,保證搬遷群眾“遇事有人管、問題有人辦、需求有人幫”。
今年以來,社區協調解決搬遷群眾急難愁盼問題30多個,幫助28個勞動力穩定就業,化解矛盾糾紛10多起,排查整治安全隱患10多起。
如今,在移民新區社區,搬遷群眾實現了從“搬進來”到“富起來”的精彩蝶變,生活也更有保障、更有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