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通訊員 韓曉祺)近年來,商南縣絨繡技藝經代代匠人匠心淬煉,承載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厚重底蘊,憑借現代產業活力與稅收政策精準扶持,走出了“傳承+產業+出口”的煥新之路。
據《商南縣志》記載,明洪武年間山西大槐樹移民、清乾隆時期江南人口陸續遷入,不同地域刺繡技藝在商南縣碰撞融合。商南繡娘博采眾長,將南方繡藝與北方針法融會貫通,孕育出獨具秦風楚韻的特色絨繡。在商南縣政府的引導培育下,商南絨繡實現從非遺傳承到產業振興的融合發展,通過設立非遺工坊、推動“非遺+文旅”融合、拓展電商銷售等舉措,讓傳統技藝煥發新生,更好地打造為富民增收特色產業。
近年來,商南縣絨繡產業累計獲授外觀設計專利數十項,帶動數百名村民家門口就業,人均年增收超3000元。2024年舉辦“非遺購物節”“非遺研學游”等活動,吸引游客20萬人次,帶動餐飲、住宿等相關產業增收800余萬元,實現“指尖技藝”向“指尖經濟”的美麗蛻變。
“我們最頭疼的就是搞不懂稅收政策,現在稅務干部主動上門,把相關政策一條條講明白說清楚。”商洛市益佳絨繡工藝品有限公司負責人陳桂琴說。
針對絨繡企業以小微企業為主、涉稅業務能力薄弱的特點,稅務部門定期走訪工坊,“手把手”輔導企業享受增值稅小規模納稅人減免、小微企業所得稅優惠等政策,為產業發展筑牢后盾。
2022年,商南絨繡被列入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迎來文旅融合與出口拓展雙重機遇。5A級景區金絲大峽谷的絨繡展廳里,游客近距離感受非遺魅力并帶走特色作品。海外市場上,絨繡以鮮明藝術風格贏得國際客戶認可。稅務部門按照企業需求,建立常態化服務機制,以定制化方案覆蓋業務全流程。針對鄉村繡娘分布零散、不熟悉線上操作的情況,開展“指尖辦稅”專項輔導,助力繡娘在家完成社保繳納與個稅申報。
如今的商南絨繡,已成為集文化傳承、產業發展與海外輸出于一體的亮眼名片。稅收政策的持續滋養與服務細化,既守護傳統技藝本真,也為產業前行注入穩健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