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記者 南 璽 通訊員 毛加波)為進一步推進移風易俗,引導廣大群眾摒棄殯葬陋習,樹立文明、節儉、綠色的殯葬新理念,近年來,山陽縣以深化殯葬綜合改革為抓手,聚焦“強供給、重引導、嚴管理、優服務”核心任務,構建具有“陜南山區”特色的殯葬治理新模式,走出了一條移風易俗與生態保護協同推進的創新之路。
山陽縣將殯葬改革納入全面深化改革重點任務,先后召開專題會議安排部署殯葬綜合改革工作,印發《殯葬改革實施意見》《惠民殯葬獎補制度》等11項政策文件,構建起覆蓋設施建設、市場監管、散埋亂葬治理的制度體系。創新實施“一村一墓一理事會”建設,建成縣級殯儀館1座、公益性公墓7處、殯儀理事會37個,規劃鎮村級公益性公墓218個,覆蓋全縣18個鎮(街道)。西北首家生命文化教育基地建成使用,與縣安寧療護中心、殯儀館形成服務閉環,集生命教育、生態安葬、臨終關懷于一體,拓展構建了從臨終關懷到公民身后事辦理的有效銜接。
山陽縣探索實施“公民身后事一次辦”改革,精簡流程環節,將戶口注銷、喪葬補助、醫保清算等事項進行集成,通過信息共享方式,做到待遇停發、權屬變更、證件(資格)注銷、補助兌現等一步到位,避免了兌現不到位侵害群眾利益和停發不及時造成財政資金損失。殯儀理事會制度成效顯著,通過“一約四會兩榜”機制,開展移風易俗進社區系列宣講活動,對相關從業人員進行殯儀政策法規培訓,有效規范喪事辦理流程,惠民殯葬政策實現城鄉全覆蓋,對遺體接運、火化等四項基本服務免費,累計發放獎補資金4.45萬元。
面對傳統殯葬觀念根深蒂固、公益性公墓建設滯后等難題,山陽縣正著力推進實施“青山守護”行動,加快鎮村級公益性公墓建設進度,完成(2023—2025年)縣殯葬設施用地布局規劃;深化“文明新風”培育,通過生命教育基地、慈孝文化宣傳等載體,持續開展移風易俗宣講活動;構建“智慧殯管”體系,開發殯葬服務管理平臺,實現骨灰存放、墓位使用等動態監管。
目前,山陽縣推行的“政策引領+設施建設+服務創新”模式,為山區殯葬治理提供了可復制的實踐樣本,隨著改革向縱深推進,這座秦嶺腹地的縣城正以文明新風守護綠水青山,書寫著新時代民生保障的溫暖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