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醫療人才“組團式”幫扶院長楊益民
本報記者 李小龍 黃朝梅 王天彤
秦嶺深處,鶻嶺腳下,山陽縣人民醫院里有這樣一位特殊的醫療專家,他是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派駐此地的醫療人才“組團式”幫扶工作隊隊長,也是山陽縣人民醫院院長,他就是楊益民。
2024年6月,受醫院委派,楊益民踏上了“組團式”幫扶的征程。從省級重點專科診室到秦嶺深處的縣域醫院,從專注臨床科研的骨科專家到統籌全局的管理者,身份與環境的轉變并未改變他的初心。
從繁華都市到偏遠山區,這位骨科專家帶著一把手術刀、一顆赤誠之心,用腳步丈量著基層醫療的“最后一公里”,以實干書寫著從“輸血”到“造血”的幫扶答卷。
“醫”心下沉,讓老百姓在“家門口”看好病
“頭一天做了手術,第二天我就能慢慢下床活動,一周后就出院了。”山陽縣十里鋪街道鵑嶺社區楊金成回憶起去年7月的手術,至今贊嘆不已,“大城市的醫生就是厲害,讓我在家門口做了個大手術,療效非常好!”
70多歲的楊金成老人被腰腿痛折磨4年,去年6月病情突然加重,右側臀部、雙下肢出現放射痛、麻木不適導致行走困難,休息后也無緩解。他聽說“組團式”幫扶專家、西安交大一附院骨科副主任楊益民在山陽縣人民醫院掛職,便慕名前來就診,被診斷為腰椎管狹窄癥。
2024年7月4日,楊益民為老人作了詳細的術前準備,通過耐心的解釋溝通,打消了老人的顧慮,為其進行微創手術治療。
“這是我院骨一科開展的首例UBE手術,在楊教授的帶教下,開展術前、術中、術后查房與護理,患者康復狀況良好。”山陽縣人民醫院骨一科主任張愿說。
“UBE手術技術是一項新型微創術式,相比傳統開放手術,具有創傷小、出血少、感染率低的優勢,既能以精準微創的治療方式降低患者手術風險,同時有利于患者術后的早期康復。”楊益民介紹。
就在楊金成手術后不久,山陽縣人民醫院骨一科還接診了一位危急重癥患者。去年7月10日19時,52歲的患者熊某某從高處墜落,經診斷,為頸椎骨折脫位合并高位截癱、頸髓損傷及頸3左側橫突骨折,病情非常危重,具有較高的致死、致殘率。原先遇到這樣的患者,都會將患者轉往西安大醫院救治,路途中存在很大的風險,往往延誤最佳治療時機。
入院后,楊益民迅速查看患者病情,與患者家屬充分溝通后,于次日上午為患者實施了頸前路頸4椎體次全切植骨融合內固定術,手術順利完成。術后患者轉重癥醫學科治療,最終恢復良好。
該手術的成功標志著山陽縣人民醫院骨科在頸椎骨折脫位、頸椎病的救治領域邁上了新臺階,為縣域頸椎手術治療奠定了堅實基礎,不僅最大程度降低了此類疾病的致殘率、致死率,更減少了頸椎、高位胸椎等相關疾病患者外出就醫的經濟負擔和奔波之苦,讓老百姓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省級三甲醫院技術水平。
“楊院長到崗幫扶不到一個月時間,就實施了4例脊柱內鏡微創手術,刷新了縣級醫院脊柱內鏡技術的紀錄。”山陽縣衛健局局長龔忠濤說,楊益民不僅帶來了先進技術,更帶來了科學的管理理念,推動了醫院學科建設,讓老百姓就近就地就醫,實現大病不出縣、家門口“看得了、看得起、看得好”的美好愿景。
授人以漁,讓技術扎根在秦嶺深處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楊益民深知,要確保縣域醫院實現可持續發展,關鍵在于培養一支“留得住、能戰斗、帶不走”的本土醫療隊伍——把技術扎根下來、讓骨干快速成長,這正是西安交大一附院“組團式”幫扶的初衷。
來到山陽縣人民醫院后,楊益民堅持通過教學查房傳經送寶,與該院骨科的張愿、李滿峰、楊有崗等醫療骨干結成幫扶對子,手把手幫教當地醫務人員。他不僅傳遞先進的醫學理念,更著力優化整體診療流程,在提升醫護人員技能的同時,切實提高患者治療滿意度。
“他們3位都是骨科的業務骨干,日常工作中,我會結合具體病例,為他們細致講解診斷方法、示范操作技術,通過實戰帶教幫他們精進本領。”楊益民說。
為了讓教學覆蓋更廣、實效更足,楊益民還推動構建起“線上+線下”的培訓網絡。依托西安交大一附院的技術平臺,山陽縣人民醫院搭建起遠程教學體系,每月開展的線上學術講座內容涵蓋脊柱微創技術前沿知識;在微信工作群里,他第一時間為大家解答臨床診療中的疑問,讓優質資源真正觸手可及。同時,他在朋友圈和個人視頻號定期推送脊柱微創手術相關知識,甚至還會分享國內外最新學習信息,時刻為團隊搭建學習平臺。
這種“師帶徒”的培養模式,為人才成長按下了“加速鍵”。楊益民結合當地醫院骨科專業特點與自身專長,手把手帶教3名業務骨干,積極開展脊柱疾病微創診治等8項新技術、新項目,填補了醫院多項技術空白。其中,微創脊柱內鏡下減壓融合治療腰椎滑脫、內鏡輔助下頸椎前路ACDF治療脊髓型頸椎病等項目,更是填補了山陽縣乃至商洛市的技術空白。
“在楊教授的悉心指導下,我現在已經基本掌握了關鍵技術要點,如今可以獨立開展微創手術。”張愿的話語里,滿是成長的喜悅,也折射出整個團隊的進步。
幫扶以來,楊益民累計完成帶教示范手術100余例,開展查房及病例討論470余人次,門診接診患者50余人次。通過一年的帶教,3名骨干醫生已基本掌握技術要點,可獨立開展微創手術,實現了從“輸血”到“造血”的轉變。
“等我離開時,能留下一支帶不走的醫療隊伍,才算真正完成了任務”,楊益民的這句話,正是他扎根縣域、深耕幫扶的初心寫照。
雙向奔赴,用溫暖寫就民生注腳
為了讓“幫扶”不止于“輸血”,楊益民積極搭建橋梁,緊盯醫院發展中的關鍵點,主動銜接西安交大一附院及省內多家醫院資源,為幫扶醫院爭取技術支持與發展助力。同時,他積極參與醫院管理,在院黨委領導下深入調研、剖析問題,緊扣國家醫改政策找準自身定位,挖掘特色發展路徑。在他的推動下,醫院圓滿完成中組部“組團式”幫扶調研觀摩活動,生動展示的幫扶成果贏得了組織部門及其他觀摩醫院的一致好評。
隨著幫扶成效落地,患者的治療滿意度顯著提升,選擇留在當地就醫的群眾越來越多。如今在山陽縣,群眾不出縣就能享受到與省城三級醫院同質的診療服務。這不僅為群眾就醫提供了便利,更有效降低了患者外轉率和醫保費用支出,真正實現了醫療資源下沉的民生價值。
“能把自己的專長用到基層,充分服務于廣大基層群眾,為他們解除病痛,自我價值也得到了更大體現。”楊益民說。
幫扶路上,山陽縣人民醫院的關懷成了溫暖的注腳。“醫院給我們每位隊員安排了單獨房間,有專門的通勤大巴接送,還請人專門負責三餐,真是太貼心了!”這些細節讓幫扶團隊真切感受到“幫扶一家親”的歸屬感。
“一年幫扶轉瞬即逝,使我收獲頗豐,這段經歷既是幫扶他人,更是自我成長。”楊益民表示,在接下來的一年里,他將以更飽滿的狀態投入工作,為山陽縣群眾的健康福祉傾注更多心力。
從省城專家到縣域院長,身份在變,“讓患者少跑路、看好病”的初心始終未改。楊益民用行動證明:“組團式”幫扶不是簡單的“技術移植”,而是以真誠與專業讓優質醫療資源在基層扎根結果,讓山里百姓看病不再難。這是一位骨科專家的“山陽答卷”,更是無數幫扶醫者的共同心聲。
如今,這位白衣執甲的醫者正與他的“山陽徒弟”并肩前行,讓“健康之光”照亮更多山鄉角落。這束光里,映照著患者康復的笑臉,見證著本土醫生的成長,更勾勒出鄉村振興中最堅實的“健康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