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通訊員 宋選源 徐 彬
在柞水縣下梁鎮勝利村,“有事兒找村里,準沒錯!”這句樸實話語的背后,是村“兩委”和駐村工作隊以“時時上心”的行動,換來群眾“事事放心”的生動實踐。從民生訴求到矛盾化解,從產業增收到環境改善,干部們把每一件“小事”辦實辦好,鋪就了鄉村善治的幸福之路。
把訴求記在心上
“群眾利益無小事,服務工作無止境”,這不僅是勝利村黨群服務中心墻上的標語,更是干部的行動準則。村里固定每周三召開“院落板凳會”,村民圍坐在一起,大到泥石流隱患、產業發展瓶頸,小到自來水壓力不足、屋頂漏雨,都能敞開心扉、暢所欲言。村黨支部書記程永鵬帶領干部們逐一記錄,將訴求轉化為“行動清單”,推動群眾反映問題高效解決。
今年以來,院落會收集的18條訴求已解決17條。針對二組杏樹溝村民屋后的泥石流隱患,村委會通過“一事一議”項目,協調資金修建了15米漿砌石擋墻、埋設65米排水涵管,徹底消除了困擾多年的安全隱患,讓村民在雨天也能睡上安穩覺;村民反映用水問題,管水員王金富立即排查維修,當天就恢復正常供水,以速度回應群眾期盼。
把矛盾化解在源頭
“以前為半分地能結怨幾年,現在干部當天就能把事兒說開。”這是村民對勝利村矛盾調解工作的由衷認可。村里組建了由村“兩委”、老黨員、駐村工作隊和法律顧問共同參與的“田間調解隊”,哪里有糾紛,他們就出現在哪里——在玉米地丈量邊界,在院落里勸和促睦,用情理與法理化解一樁樁矛盾。
今年春,勝利村兩戶村民因土地邊界爭執不下,調解隊當場用卷尺測量、講清“遠親不如近鄰”的道理,最終雙方不僅握手言和,還共同修繕了共用排水溝。截至目前,村里已成功調解鄰里矛盾糾紛18起,化解率達到100%。程永鵬更是堅持“以真心換真心”,在耕地整改、山林邊界糾紛中主動靠前工作,2022年被評為全省優秀鄉村“法律明白人”。
把產業抓在手上
“盤活閑置大棚,在家門口就業,人均年收入1.5萬元!”脫貧戶鄧宗平的笑容,道出了產業發展的實際成效。村“兩委”和駐村工作隊不搞“花架子”,在實地考察后盤活閑置大棚,引入4萬多袋香菇種植和5個大棚淡水養殖,并定期邀請農技專家現場指導。同時,爭取到企業捐贈的5000尾鱸魚苗,另購買5000尾中華鱘,配套專業養殖技術,形成“菌+漁”的特色產業格局。
村里還將12個大棚出租給村民周龍泉,用于毛慈菇、淫羊藿、天麻等中藥材育苗栽培,助力村集體經濟持續增收。對監測戶等困難群體,村里主動幫助辦理低保、申請防返貧保險和醫療救助,讓村民生活無后顧之憂。
把治理落在實處
勝利村構建起“黨支部—網格黨小組—黨員中心戶”三級組織體系,將全村劃分為16個網格,覆蓋463戶1595人,實現治理無死角。通過推行“文明積分制”,村民參與志愿服務、義務勞動可兌換生活用品,吸引80%的村民主動參與,形成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圍。
干部帶頭踐行移風易俗,成立紅白理事會并制定操辦標準,借助廣播、微信群宣傳新風尚,逐步摒棄高價彩禮、大操大辦等陋習。黨員帶領村民開展環境整治,清理河道,整治亂搭亂建,使村莊道路平整、院落整潔,文明新風遍吹山鄉。
從田埂上的傾聽,到大棚里的指導,再到院壩中的調解,勝利村的干部以“時時上心”的堅守,把“民生清單”變成了“幸福賬單”,讓群眾“事事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