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2019春節檔,最強還是最涼?
12月20日,阿里影業旗下一站式宣發平臺燈塔聯合Sir電影、毒眸,在“Sir電影首屆文娛大會”上發布《選擇的力量——2018中國電影市場用戶觀影報告》(簡稱燈塔報告)。報告對2018年中國電影的用戶畫像、票房特征、市場熱點做了系統的梳理,并對2019年春節檔用戶觀影決策做了調研預測。
影院來了更多年輕人 觀影互動增強
燈塔報告顯示,最近三年,進入電影院的觀影用戶愈發呈現年輕化的趨勢。2018年,25歲以下觀影用戶持續增長,占比已接近四成至39%,也使得電影的內容和宣發更加向年輕化、互聯網化發展。
新一代的年輕人更愛互動表達自己對電影的觀點。2018年,淘票票平臺評分用戶數量增長86%,且評分的嚴肅性也有提升,有七成用戶選擇觀影一日后評論。業內人士分析,這對電影本身是一個健康積極的信號,表現出影片和用戶之間的有效互動,同時對于片方做好電影營銷也具有參考價值。
從觀影用戶城市分布維度來看,一、二線城市增長乏力,下沉趨勢明顯。三、四線城市的下沉速度有放緩,或與票價增長及其他更便宜便捷的娛樂方式發展有關。
2018年平均觀影人次下降
燈塔報告顯示,2018年,中國電影票房將正式邁入600億時代,預計全年總票房達到610億左右,比去年的559億增長9%。
總票房持續上漲的背后,中國電影市場依然面臨著一些挑戰。過去三年,全國觀影人次從13.7億增加到16.3億,然而,隨著短視頻、視頻網站、電子游戲等娛樂方式的快速發展,這些已經普遍流行的娛樂方式正在與電影激烈爭搶用戶的娛樂消費時間,2018年平均觀影人次從3.5次降至3.4次。
在激烈的競爭下,頭部電影的馬太效應相應得到增強。2018年,“口碑為王”成了電影市場的大趨勢。占比3%的15部影片,貢獻了55%的票房;超過77%的影片只有2000萬以下的票房,票房貢獻占比2%。值得一提的是,頭部電影并非意味著大投資、強特效,而是與口碑息息相關。燈塔報告指出,以用戶觀影決策平臺淘票票為例,占比16%、8.8分以上的電影貢獻了超過半數的票房,而占比超過30%、7.5分以下電影則成為千萬級以下院線一日游或檔期炮灰電影。
2019年 “春節檔” 影片眼花繚亂 觀眾觀望
燈塔報告顯示,2018年中國電影市場的另一大特色是檔期“聚集效應”愈發明顯,春節、暑期、國慶、賀歲四大檔期產出了超過半數的票房。
2019年春節檔,從影片的數量、質量看,都堪稱“最強春節檔”,數量達13部,既有寧浩的“瘋狂三部曲”終篇《瘋狂的外星人》、韓寒導演的《飛馳人生》,又有周星馳的《新喜劇之王》,以及主打新年合家歡的動畫電影《小豬佩奇過大年》。燈塔報告預測,2019年春節檔上座率或超過50%。不過,面對春節檔令人眼花繚亂的精彩影片,有55%的用戶在調研中也坦陳,并未確定春節檔的首選影片,這為2019年春節檔票房的冠亞季軍最終“花落誰家”留下了不少懸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