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觀察】為李克強總理的“實業精神”叫好
實業家的聲音應成為中國經濟輿論的主流
中國的金融業作為第三產業的主要力量,現在到底在扮演著什么角色?在筆者看來,它們越來越偏向于“財富的消耗者”,尤其是在互聯網幫助貨幣基金把“金融空轉”極致化之后,中國的金融營養正在被嚴重消耗。
鈕文新
7月14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經濟形勢座談會,聽取部分中央企業、地方國企和民營企業負責人的看法和建議。
很高興看到李克強總理召集企業家開座談會,聽取企業家們對中國經濟的意見,同時希望總理多開這樣的座談會,讓實業家的聲音變成中國經濟輿論的主流。
結束金融家壟斷話語權的時代
我們一貫的主張是:必須結束金融家壟斷話語權的時代,而讓企業家發出應有的聲音。因為,對中國而言,實業才是經濟的主導力量,實業家的需求才是中國經濟的需求,是中國經濟真正的主人。
大家不妨回顧一下,這些年金融家和金融主管是不是在滔滔不絕地責備實業家?什么“擴張心切”構成“產能過剩”的泡沫,什么污染、資源消耗、低效率低效益等等,把“臟水”一股腦地潑向實體經濟,潑向制造業。搞得實業家灰頭土臉,無地自容,致使中國社會的“實業精神”被嚴重摧毀,而全民金融越發盛行。
這正常嗎?就好比一個大家庭,仆人、服務人員整天滔滔不絕地對外人講話,詆毀主人,而主人的聲音卻沒人要聽。
不錯,美國的話語權確實掌握在金融家手中,但那是因為美國就是一個“壟斷金融資本主義”社會,它需要依靠金融“吮吸”全世界的財富,并借此實現美國的利益。
美國實業家在美國本土沒有地位,實業也甚至經常扮演“金融工具”的角色,被金融家倒來賣去,其中發了橫財的實業家也漸漸蛻變為金融家,并把實業生產98%移向發展中國家。
所以,美國的輿論主導權當然是在金融家手里,在他們嘴里,資源消耗所帶來的“污染”侵害了他們的健康,實業家的效率永遠無法滿足金融家的胃口,市場競爭所必然導致的“過剩”問題更是讓他們頭疼。
不過,現在這一切已經不是美國本土的問題,而是中國等加工國的問題了。美國的消費需求一定體現為中國的污染和資源消耗,而美國消費需求的減少,一定體現為中國的產能過剩。這恰恰是美國希望看到的。
那么中國是不是可以擺脫“實體經濟特有束縛”?可以,但絕不是現在,而是必須要經歷漫長的過程。因為,人才的積累、科技的進步等條件使得消費性社會遠不可能立即變成中國的現實。
美國可以通過“印鈔票”為全世界最優秀的人才發放獎學金和足夠的課題經費,除此之外,其他哪個國家可以做到?
也正因如此,美國的科技實力讓其他國家根本無以匹敵,這不是想追趕就能追趕得上的。這也不是妄自菲薄,而是客觀事實。
所以,談論中國經濟的轉型升級必須是在尊重客觀事實的前提下,把握時機,尋找突破口,找到變革的路徑,而絕不是違背經濟規律的妄自尊大。就像樊綱先生的一貫主張:轉型升級是企業堅守專業前提下的技術進步和效率提高,而絕不是轉產。
意大利的制鞋企業要不是幾百年的堅持不懈,不是幾百年的積累和傳承經驗,哪會有今天這樣的品牌?
“金融污染”更可怕,
經濟歸根到底要靠實業
我們贊賞李克強總理對實體經濟的認識:穩經濟歸根到底要靠企業。同樣,發展經濟歸根到底也要靠企業。我們欣賞德國金融在國際市場上的相對低調,以及其全身心為本國實體經濟服務的耐心。
所以,中國經濟要發展,金融節奏要放慢。“快金融、高速金融、甚至超速金融”是美國人崇尚的東西,根本不適合中國。
現在,中國金融的轉速越來越快,“錢炒錢”變成了非常普遍的社會風氣,這是在為實體經濟服務嗎?比這更危險的是:中國金融監管當局聽之任之,言必稱“美國如何”,但中國是美國嗎?
所以,必須要搞清楚“三大產業的功能”。
筆者認為,第一和第二產業才是財富創造的基礎。第三產業發展得好,它將成為財富創造的“效率提供者”;如果發展得不好,它將成為財富創造的障礙,甚至是財富的消耗者。
中國的金融業作為第三產業的主要力量,現在到底在扮演著什么角色?在筆者看來,它們越來越偏向于“財富的消耗者”,尤其是在互聯網幫助貨幣基金把“金融空轉”極致化之后,中國的金融營養正在被嚴重消耗。
請問,這樣“無煙”的消耗就不是“資源消耗”嗎?這樣的“資源消耗”不是在給中國制造著“金融污染”嗎?不是在消耗著整個社會的“實業精神”嗎?這不是比“物質污染”更可怕,對社會的腐蝕作用更大嗎?
實業家要有自己的研究、要求和立場
筆者希望實業家要多接受媒體采訪,更多地發出自己的聲音,尤其要對金融服務提出自己的要求。
當然,現在的實業家也不是沒有問題。比如,他們更多地在念“生意經”,而對國家宏觀經濟的研究和看法有些粗淺。他們認為,干好自己的一攤事,賺到自己的一桶金就是成功。這種認識是錯誤的。“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商場如戰場,但現在中國有多少企業家在謀全局?在謀萬世?
所以,在批評“金融家羞辱實業家”的同時,也懇請實業家強化自身的宏觀經濟研究,把企業和產業的發展融入宏觀經濟發展的大格局。這絕不是務虛,而是企業家們能夠對國家宏觀經濟政策提出愿望的基礎。
毋庸置疑,金融家在這方面比實業家強得多,他們為此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必須清楚的是,他們的研究一定是站在金融家的利益立場上的。而實業家在宏觀經濟及其政策方向上有過投入嗎?在宏觀經濟政策方向上有自己的利益立場嗎?筆者認為,總理希望、也需要聽到,但卻沒有。
(作者系CCTV證券資訊頻道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