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用了半天時間,就拿到了葡萄酒廠的四個證,這讓王勇非常開心!
現代快報記者 孫旭暉 攝
10月8日下午4點多鐘,宿遷市便民方舟工商局并聯審批綜合窗口,來自宿遷市洋河新區的王勇正耐心地等著自己的稅務登記證的辦理。他的手邊已經拿到了工商營業執照和組織機構代碼證。
窗口的工作人員告訴王勇,稅務登記證正在辦理,5點鐘之前就能辦好!
“材料是國慶長假前最后一天交上去的,今天下午我過來一看,營業執照都辦好了,一下午把所有的證照都辦好了!”看著手中已經拿到的證照,王勇非常開心,“比我想象中的快多了,而且什么錢都不要,連證照的工本費都沒收!”
據現代快報記者了解, 2013年4月,宿遷市試點注冊資本認繳、主體資格和經營資格相分離等工商登記便利化改革(宿政發[2013]56號),早于國務院《注冊資本登記制度改革方案》(國發[2014]7號)出臺10個月;2013年9月,宿遷又率先啟動企業注冊登記“四證(照)一體”并聯審批制度改革,早于《國務院關于促進市場公平競爭維護市場正常秩序的若干意見》(國發[2014]20號)出臺9個月。
現代快報記者
孫旭暉 楊亦文
一個窗口、一張表格
企業注冊5至72小時辦結
“以前我也辦過企業,工商部門、質監部門、稅務部門,每一家都要單獨跑,每一家都要等上好幾天,所有的證照辦下來。最起碼要個把月時間,沒想到這次我的葡萄酒廠的證照這么快就辦下來了!”王勇開心地告訴現代快報記者。
10月8日下午,在宿遷市便民方舟的并聯審批綜合窗口,快報記者遇到了同樣來申辦企業證照的周浩。周浩是做快遞公司的,以前在沭陽縣城做,為了擴大規模,這次特地在宿遷市區也辦了一家快遞公司。
“以前辦手續蠻麻煩的,我都是交給代理公司辦的。最近跟朋友吃飯時,朋友說現在辦公司手續很簡單,我今天下午特地來看看的,沒想到還真的挺快的,馬上營業執照就能辦出來了!”談到自己的這次的經歷,周浩也非常開心。
“辦事磨破嘴,蓋章跑斷腿”,這句順口溜形象地反映了過去一些地方行政審批項目雜、環節多、流程長、速度慢的現象,對此辦證群眾多有怨言。
為了方便群眾,節約時間,現代快報記者了解到, 2013年4月宿遷在駱馬湖總部經濟集聚區試點,當年9月份在宿遷全市推開,工商登記前置審批項目(包括省權項目)由199項壓減到46項,其他行政許可審批事項不再作為工商登記的前置條件,企業注冊5至72小時辦結。
今年10月10日,宿遷市政府常務會議再次對工商登記前置審批項目精簡,將企業登記前置許可事項精簡至7項,保留的項目均為涉及國家金融安全和重要的涉及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特殊行業。
在宿遷市政務服務中心設立并聯審批綜合窗口,進一步升級改造并聯審批業務支撐系統的基礎上,推行“統一受理、一窗填報、信息共享、分別審批、限時辦結、統一發證”審批模式,實現工商、質監、稅務、環保等14個部門的27個行政審批(確認)事項并聯審核,進一步縮短審批時限,提升審批效能。
據統計,截至今年9月底,宿遷共有4116家企業通過并聯登記的形式拿到了企業的證照。
“四證一體”向下延伸
鄉鎮工商所也將能辦理
如果說,2013年宿遷推出工商注冊登記改革還僅僅是試水的話,那么2014年,宿遷的工商注冊登記改革則全面進行了深化。
“2013年,我們的改革是搭框架,今年,我們的改革主要是做深化!”宿遷市工商局副局長張保平胸有成竹地說。
“我們的深化主要體現在‘三擴’,即擴主體,我們以前并聯審批的只有有限公司,現在已經擴展到個體工商戶、個人獨資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分公司等;其次是擴層次,以前的并聯審批窗口只能在市縣的政務服務大廳,目前我們已經選擇了三個工商所進行試點,請質監部門、稅務部門授權給我們工商部門,只要你提供的材料齊全,我們的工商所也可以當場給你辦理好所有的證照。比如一個鄉鎮的農民想創辦企業,跑一趟當地的工商所就行;第三是擴項目,目前宿遷市在并聯審批實施事項上,實施項目已擴展14個部門27類,并聯審批平臺新增登記信息公示與查詢、證照集中打印、并聯審批“一表制”等3個便民服務功能,有望最終實現“多證(照)一體”。
“大量個體工商戶在鄉鎮,如果去一趟工商所就能把所有的手續都辦好了,我覺得這才是真正的為民辦實事,為廣大群眾做了一件好事!”張保平激動地說。
除了延伸到鄉鎮工商所,從10月10日開始,宿遷的并聯審批綜合窗口已經開始全面啟用一表制登記。
“以前登記雖然在一個窗口受理,但登記戶要提供多張表格,比如工商登記要四張表,質監部門要兩張表,稅務部門要兩張表。群眾填起來還是比較麻煩,為了方便大家,我們幾個部門研究了好多次,設計了一張表格,除了一些共性的數據信息外,再加上一些部門的特殊要求的信息!”宿遷市工商局注冊登記處處長顧藝中說,“從10月10日,群眾登記的時候只需要填一張表就可以了!各個部門需要的信息,我們設計的平臺會自動處理的!我敢說,這個創新在全國都是唯一的!”
精簡許可審批事項
在家也可開公司,一年能省好幾萬
現代快報記者了解到,自2013年4月起,宿遷市在駱馬湖總部經濟集聚區試點、9月份全市推開,工商登記前置審批項目(包括省權項目)由199項壓減到46項,其他行政許可審批事項不再作為工商登記的前置條件;放寬企業名稱使用限制,取消企業名稱中行政區劃位置限制,允許企業使用符合新興行業名稱規范用語的字樣作為企業的行業用語;放寬企業住所(經營場所)限制,允許利用住宅從事計算機系統服務等無污染、不擾民、無安全隱患的項目經營。
10月10日,宿遷市政府常務會議再次對工商登記前置審批項目精簡,將企業登記前置許可事項精簡至7項,保留的項目均為涉及國家金融安全和重要的涉及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特殊行業。
張保平解釋,精簡許可審批事項,可使企業不再需要花費大量時間、精力、人力辦理審批手續;實施注冊資本認繳制,使企業省去了不菲的驗資費用;放寬住所(經營場所)限制,使群眾創業不再必須租賃租金高昂的“商業用房”。
在宿遷市市區從事創意策劃工作的李女士就從中嘗到了甜頭。她告訴記者,因為她所創辦企業屬于咨詢策劃范疇,符合相關規定,可以在家里開公司,完全沒有必要局限在“寫字樓”內。
“開公司的門面,即使位置再偏僻,一年也需要上萬元的費用,再加上水電費以及其他費用,一年最少也需要好幾萬元。如今在家里開公司,門面就不需要了,還能抽空照顧家。
昆山客商丁海鴻一直想到全國第一人口大縣沭陽縣拓展業務,但由于其所從事的文化產業需要多項前置審批而一直等待觀望。得知宿遷率先實行先照后證改革后,他第一時間找到工商部門,得知按樣本提交齊全所需材料后,當天就領到江蘇弘盛文化產業有限公司營業執照。
對企業的后期監管更公開
企業將接受全社會監督
像這樣放寬門檻,會不會有一些人試圖渾水摸魚,攪亂目前有序、健康的市場秩序呢?
“寬進嚴管,在后期監管中,我們將年檢變為年度報告制度,借助信息化技術手段,采取網上申報的方式,便于企業按時申報,是為了減少企業的工作量,但另一方面,也是強化企業的義務,要求其向社會公示年報信息,供社會公眾查詢。”宿遷市工商局局長耿靜波說,這意味著企業由過去的工商部門監管,變為了全社會的監督。
在今年4月初,宿遷市出臺了《宿遷市證照聯動監管實施辦法》,建立健全與全市行政審批制度相適應的市場監管體系,切實加強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后續監管工作。
快報記者了解到,按照辦法規定,宿遷工商局和市電子政務辦公室負責建立、管理、維護證照聯動監督管理平臺,為實現企業聯動監管提供技術保障。其他各相關行政許可審批和監管部門應采取必要措施主動對接、運用證照聯動監管平臺。
耿靜波告訴快報記者,宿遷市專門研發一套具有操作性的聯動監管平臺,這個平臺主要是解決各個部門的審批和監管的信息能夠在這個平臺上共享,并且權力能夠公開運作。
“在這個平臺上,什么東西都是公開的,相關部門什么時候檢查的,發現問題怎么處理的,都會留下痕跡,如果發現問題沒有處理,那表明這個部門就涉嫌不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