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海洋生產總值去年突破1萬億元,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和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這兩大國家級戰略的帶動效應不斷顯現。這是記者29日從山東省區域發展戰略推進工作領導小組擴大會議上獲得的信息。
會上透露的數據顯示,2013年藍黃“兩區”實現生產總值28015億元,比2010年增長36.5%,年均增速高于全省0.8個百分點。“藍黃‘兩區’正呈現出戰略效應集中釋放、綜合實力快速提升和發展格局不斷優化的良好態勢。”山東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張務鋒說。
近年來,藍色經濟的快速發展已成為山東經濟轉型升級的新亮點。據張務鋒介紹,目前山東的現代海洋產業體系已基本建立,主營業務收入過10億元的海洋優勢產業集群達到131個,海洋裝備制造、海洋生物等5大主導產業全國領先。2013年山東海洋生產總值比2010年增長41.4%,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由17.6%提高到18.3%。
在藍色經濟快速發展同時,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也展現出大開發、大發展的態勢,在一些“年輕”港區表現得尤為明顯。據了解,僅東營、濱州、濰北、萊州四大臨港產業區就已進駐中海油等企業1300多家。
“東營港經濟開發區總投資已超過1000億元,生產總值比2009年翻了4番,財政收入增長了10倍。”東營市委書記劉士合說,目前正推進東營港15萬噸深水碼頭前期工作,投資39億元的疏港鐵路近期已開工,2020年東營港將建成億噸大港。
此外,藍黃“兩區”的生態環境也不斷得到治理和改善。張務鋒說,目前山東入海河流水質明顯改善,海河、小清河、半島三大流域主要河流化學需氧量、氨氮平均濃度比2010年分別下降24%和45%;海河流域治污連續5次在國家考核中名列第一。
據了解,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于2011年1月獲國務院批復,是我國第一個以海洋經濟為主題的區域發展戰略;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于2009年11月獲國務院批復,是我國最后一個待開發的大河三角洲。
(記者袁軍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