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險與利潤呈正相關,這個規律同樣適用于商業化進展初期的美國航天業。一艘向國際空間站運送物資火箭的爆炸雖然可能會讓美國起步不久的商業航天計劃暫時受挫,但來自太空的豐厚利潤仍吸引私人企業趨之若鶩。
“天鵝座”折翼
據報道,當地時間周二晚6時22分,預定攜帶5000磅物資送往國際空間站的軌道科學公司(Orbital)心宿二火箭,準時在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的沃洛普斯飛行基地發射升空,但6秒過后,心宿二爆炸并迸發出大團的殘骸和火焰,總價值超過2億美元的心宿二及其搭載的“天鵝座”無人飛船瞬間化為烏有。
NASA尚未公布事故原因,但這一事故無疑將引起公眾輿論對發展尚不成熟的商業火箭的質疑之聲,給了剛剛起步的美國航天商業化計劃當頭一棒。
“對于Orbital和依賴商業發射服務提供商為國際空間站運送補給的奧巴馬政府而言,這次事故都構成了一次沉重打擊”,萊克星頓研究所的分析人士勞倫·湯普森對媒體稱。
航天商業化的雄心
跟其他國家不同,美國航天商業化計劃已起步數年。美國航天局局長博爾登近日表示,“把地球低軌道運輸任務交給私營企業后,美國航天局專注于更具雄心的任務——把人類送上火星”。
另一個背景在于,2011年美國航天飛機全部退役后,導致美國必須依靠俄羅斯載人飛船才能夠將宇航員送入太空,每張船票據悉高達7000萬美元。
解決辦法是航天商業化,而美國私企在航天領域早有涉及則為商業化提供了有力支持,如波音、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在近年美國政府財政緊張、尤其是兩黨經常為預算相持不下的背景下,支持私企承擔部分航天項目受到重視。
進入21世紀,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和Orbital相繼誕生,成為日后美國航天局向國際空間站運貨的主要力量。2008年9月,SpaceX經過三次失敗后終于將“獵鷹1”號送入太空,成為首個成功發射運載火箭的私企,標志著航天商業化取得重大進展。今年9月,波音和SpaceX分別獲得了美國政府提供的總價68億美元的載人航天合同大單,標志著美國載人航天進入商業時代。
對于私企來說,巨大的利潤吸引他們入駐。據悉,美國政府分別與SpaceX和Orbital簽訂了16億美元和19億美元的合同,SpaceX正在準備“龍”飛船的第四次發射,Orbital必須在2016年底前分八次向空間站送去約20噸物資,今年2月和7月已成功實施了兩次。
對于“天鵝座”折翼,NASA副局長發表聲明稱,雖然對發射失敗感到很失望,但失敗阻擋不了進一步利用私企向空間站運送貨物。參議院科學和太空委員會主席尼爾森說:“太空飛行天生就有風險……我們總會遇到挫折,但我們的商業航天探索最終將會取得成功。”
國際空間站無“缺糧”之虞
私人火箭發射失敗導致國際空間站可能面臨缺糧窘境。尤其在烏克蘭危機導致美俄關系空前惡化的局面下,美國率先暫停了與俄“絕大多數”的合作和聯系,包括雙邊會談、官員互訪等,不過國際空間站除外。
俄副總理羅戈津5月時曾說,俄將拒絕美國此前提出的2020年后繼續合作維持國際空間站運行的提議,引發外界對美俄開打空間戰的擔憂。
幸運的是,國際空間站不會因此次事故受到影響,他們的食物儲備足以支撐好幾個月。此外,就在“天鵝”折翼幾小時之后,俄“進步57”火箭成功發射,這個滿載補給物資的火箭預計很快將抵達國際空間站。
北京商報記者 韓哲 趙毅波/文 李烝/制圖
延展閱讀
把火箭送上太空:來自馬斯克的經驗
2008年9月,埃隆·馬斯克掌舵的SpaceX將“獵鷹1”號送入太空,成為世界上首個完成這一壯舉的私營企業。2010年12月,SpaceX研制的“龍”飛船成為首個由私人公司發射進入軌道并返回地球的航天器。在空間探索領域,不妨看看馬斯克的成功之道。
- 老板要過硬
SpaceX的成功首先取決于馬斯克。這個幼為神童、長為天才的“神童”玩轉了網絡支付、空間探索、汽車和新能源四大領域,領導力、創造力、個性和魅力是他的標簽,強大、優秀的領導人是SpaceX最大的成功秘訣。馬斯克的公司文化極具美國特色,公司內人人平等,他和所有員工一樣坐在一個小格子工作間內。
- 人才夠優秀
為了網羅人才,馬斯克親自面試每一名員工,SpaceX的核心團隊都是航天精英。比如先后在麥道飛機公司和波音公司工作的頂級工程師克瑞斯·湯姆遜,他為何加入SpaceX呢?用他的話說,“我本來有一份收入很好、很舒適的工作,但缺陷是和火箭制造無關”。
- 堅持下去
“獵鷹1”號在成功前遭受了三次失敗。第一次發射失敗后,馬斯克說,失敗是不可避免的,這從他選擇火箭事業的那天起就注定了。不過,馬斯克也有點“小迷信”,相信“事不過三”,果然在第四次成功了。順便插一句,這個馬斯克還有個更響亮的頭銜,特斯拉CEO。
北京商報記者 韓哲 趙毅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