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把“提升科技支撐能力”,作為2019年政府堅持創新引領發展、培育壯大新動能的重要工作任務,提出要加大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支持力度,強化原始創新,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教育科學文化衛生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會長杜玉波長期深耕高等教育領域,在教育部任黨組副書記、副部長時又一直分管高等教育,這幾天他的腦海里始終在思考一個問題:在國家需要、時代需求面前,高校將如何擔負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時代重任?
圍繞這一問題,中國教育報記者對他進行了專訪。
關鍵核心技術競爭的本質是人才的競爭
記者: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大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支持力度,強化原始創新,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這種提法的背后,有著怎樣的動因?這對高校提出了什么樣的新要求?
杜玉波: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關鍵核心技術問題作出重要指示,強調:“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只有把關鍵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從根本上保障國家經濟安全、國防安全和其他安全。”
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李克強總理也指出:“加大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支持力度,強化原始創新,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
當今世界正在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全球科技創新進入空前密集活躍的時期,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重構全球創新版圖、重塑全球經濟結構。改革開放40多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科技事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科技實力正處于從量的積累向質的飛躍、點的突破向系統能力提升的重要時期。
在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同我國轉變發展方式的歷史性交匯期,我們既面臨著千載難逢的時代機遇,又面臨著差距拉大的嚴峻挑戰。
此時,關鍵核心技術的攻關、突破與創新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重要、更為迫切。特別是近期的中美貿易摩擦,使我們進一步認識到,我國發展還存在科技短板,關鍵領域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格局沒有從根本上改變,科技創新能力特別是原創能力還有很大差距。
經濟與貿易的摩擦,實質上是綜合國力的競爭,而綜合國力的競爭核心是高科技產業的競爭,是自主創新能力的競爭。這些競爭歸根結底既是高等教育的競爭,更是人才培養水平的競爭。
記者:我們知道,您曾擔任過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黨委書記,還擔任過教育部黨組副書記、副部長,對高等教育有很深的研究。請問,在新一輪世界科技革命的大背景下,高校作為科技第一生產力、人才第一資源和創新第一動力的重要結合點,應當如何去因應國家和時代發展的需求?
杜玉波:作為科技第一生產力、人才第一資源和創新第一動力的重要結合點,高校應當發揮學科門類齊全、科技人才聚集、基礎研究厚實等獨特優勢,努力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加強對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的攻關創新,在服務國家實現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牢牢掌握自主創新主動權方面擔當重要責任。
高校是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主戰場
記者:高校一直是我國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創新型國家的建設起到了重要支撐和推動作用。對標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國家和時代發展需求,我國高校在科技創新方面還存在哪些短板?
杜玉波:高校是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主戰場。目前,我國高校建有60%的國家重點實驗室,承擔了國家科技計劃中60%的基礎研究任務、超過80%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近5年來承擔了超過1/3的國家863計劃、支撐計劃,作為第一完成單位獲得超過65%的國家自然科學獎和超過70%的國家技術發明獎,有效服務了國家關鍵領域的自主創新。
我國高校的科技創新工作雖然取得了很大成績,但與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要求相比,還存在不小差距:
與世界一流高校相比,頂尖人才和團隊比較缺乏,創新人才支撐不足,激發人才創新創造活力的激勵機制還不健全;對基礎研究在技術研發中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學科固化且劃分過細,學科布局的綜合性和交叉性不夠;高校科研力量自成體系、各自為戰,高校之間,高校和科研院所、企業之間缺乏有效協同聯動;科研評價體系不合理,過度依賴或不當使用學術評價成果,同行評議難以客觀公正等,這些都是制約高校提升服務國家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能力的重大瓶頸問題。
記者:要解決這些重大瓶頸問題,有沒有好的辦法?
杜玉波:我認為,當前必須對癥下藥,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在關鍵領域、“卡脖子”地方下大功夫,在前瞻性、戰略性領域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動仗,持續加大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創新力度,著力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服務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同時,要通過具體舉措,鼓勵和支持科研人員有“十年磨一劍”的精神,潛心于關鍵核心技術的攻關。
4個關鍵詞為高校提升創新能力“把脈”
記者:高校作為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主戰場,對于提升國家的科技支撐能力至關重要。但關鍵是,有沒有更好的舉措,切實解決制約高校提升科技創新能力的重大瓶頸問題,進一步釋放高校的科技創新活力?
杜玉波:對于高校來說,提升科技支撐能力,壓力和責任同在。但是,我覺得,辦法總比困難多,再難也要堅持不懈地去做。簡單地說,我的建議可以用4個關鍵詞來概括——總機關、催化劑、動力源、指揮棒。
記者:這4個關鍵詞,具體地說呢?
杜玉波:具體而言,就是從四個方面入手:
一是要把握基礎研究這個“總機關”。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基礎研究是科學體系的源頭,是所有技術問題的總機關。”這就要求我們真正把基礎研究水平看作國家科技實力的根基,作為關鍵核心技術突破的源頭。為此,建議尊重基礎研究的規律和特點,鼓勵自由探索和加強自主科研布局,加強重大基礎前沿和戰略領域的前瞻布局。進一步加大中央財政對基礎研究的穩定支持力度,構建基礎研究多元化投入機制,引導鼓勵地方、企業和社會力量增加基礎研究投入。深化科研項目和經費管理改革,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科研環境,使科研人員潛心、長期從事基礎研究。
二是要用好學科交融這個“催化劑”。在新的全球科技創新發展態勢下,新興學科不斷涌現,前沿領域不斷延伸,單學科內部循環的科研組織方式已不再適合對重大問題的研究。為此,建議適應大科學、大數據、互聯網時代的要求,系統調整高校學科布局,打破學科壁壘,促進學科之間、科學和技術之間、技術之間、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之間的交叉融合,組建國家級交叉學科群和科技攻關團隊,布局一批體量容量更大、綜合集成性更強的國家實驗室,以學科交叉融合催動原創性、系統性、引領性研究取得突破。
三是要激發協同創新這個“動力源”。提升關鍵核心技術創新能力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通過高校內部人才、學科、科研的協同以及高校與科研院所、企業和政府等的協同,實現人才、資本、信息、技術的優勢互補,促進創新要素的深度融合。為此,建議進一步研究破解政策制度障礙,圍繞國家急需的戰略性問題、尖端領域的前瞻性問題,探索高校協同創新的有效模式,開展跨學校、跨學科、跨領域、跨國界的協同創新,優化研究資源配置,服務關鍵核心技術創新需求。特別要找準促進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的著力點,完善科研成果、知識產權等歸屬及利益分配機制,調動各方共同參與攻關的積極性。
四是要改進評價體系這個“指揮棒”。評價導向至關重要,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當前評價機制存在“五唯”傾向的問題。克服“五唯”傾向,在科技評價上,建議加快推進分類評價,基礎研究領域以同行學術評價為主,引入國際同行評價;應用研究和技術開發領域重在市場評價,由用戶、市場和專家等相關第三方評價。探索實行代表性成果評價,突出評價成果質量、原創價值和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貢獻,避免唯論文、唯專利、唯項目等片面量化評價,鼓勵科研人員“十年磨一劍”,樹立把研究做到極致的“工匠精神”,真正擔當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時代重任。(柯進 禹躍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