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一段時間以來,教師隊伍出現了職業倦怠、高水平人才流失等現象,教師素質亟待提高。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人類文明的傳承者。中共中央、國務院日前印發的《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提出,建設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隊伍。今天,我們再次將焦點投向這個群體——這些陪伴我們成長,推著我們登上一個又一個人生高度的人。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的講話指出: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人類文明的傳承者,承載著傳播知識、傳播思想、傳播真理,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時代重任。高等教育作為教育發展的最高形態,承載著重要而特殊的使命,高校教師責無旁貸。
筆者認為,做好加減乘除四則運算,按照“三個傳播”“三個塑造”的要求強化教師隊伍建設,對于鍛造一支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的中國特色大國良師隊伍,具有重要意義。
做好加法,數量質量雙提升
加法,既有數量上的簡單增加,也有可能引起質變的復雜增加,還有應對外部變化所需要的多重疊加。
我國高校教師隊伍建設,首先是要增加數量,既解決剛性不足問題,也調節結構性矛盾。中國高等教育已經從精英教育進入大眾化后期,即將進入普及化階段。發展速度之快舉世矚目,但是教師隊伍的發展遠遠落后于高等教育發展的需求。從整體上看,生師比居高不下、博士比例偏低、領軍人才匱乏等結構性矛盾比較突出,尤其是“雙一流”高校與地方高校、東部高校與西部高校、公辦高校與民辦高校在教師隊伍建設上有極大差距。根據發達國家高等教育發展經驗,沒有量的支撐,難以保證質的提升。
其次是提升質量。中國現代意義的高等教育只有一個多世紀的歷史,是典型的“后發外生型”。經過改革開放40年的發展,我們已初步建成富有中國特色的高等教育體系。進入新時代,中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發生了變化,反映在高等教育領域,體現在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對更優質高等教育資源的需求與高等教育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間的矛盾。這對高等教育改革發展、對高校教師隊伍建設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必須堅持黨管人才的原則,建立健全高水平教師隊伍建設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
第三是人文關懷。教師隊伍為什么不穩定?為什么留不住高水平人才?這與教師身份和社會認同之間的尷尬關系密切相關。我國自古就有尊師重教的傳統,把師擺在很高的位置。但是現實中說起來重要,做的時候次要,實在不行的時候不要,在某種程度上客觀存在。過去,經常說要感情留人、待遇留人、事業留人,就是要求對教師要有人文關懷。關心教師就是關心教育,受益的是全社會。這一點需要放在社會全面發展進步的大局中考量,放在物質和精神同步推進的兩個維度考量,放在提高全社會共同意識的價值觀考量。“積微言細,自就鴻文。”就是這個道理。
做好減法,讓教師對教書育人保持專注
做好減法,就是要強化對高等教育規律的認識和把握,刪繁就簡,使教師隊伍對教書育人保持專注。從高等教育發展歷程及現狀看,很多問題是客觀的。
首先,高等教育承載了復雜沉重的社會職能。我國高等教育的歷史不長,但改革開放初期,高等教育和大學生對社會生產生活產生了積極而重要的影響,使得“人才渴求”的社會責任越來越大,“望子成龍”的社會預期越來越高,進大學就是高人一等,當大學生就意味著端“金飯碗”,高等教育在階層流動方面的社會功能被無限放大。
其次,教師承載了越來越多的非教學職能。按照社會分工,教師的任務是教書育人,應該把精力投入到傳道授業解惑的本職工作中。具體來說,就是投入到課堂教學、學科建設、專業建設、課程建設的全過程中,投入到教學科研、學生輔導、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的全過程中。但目前教師把很大的精力放在了申請項目、申報獎勵、發表論文、成果轉化以及與此相關的材料填報上,對教學過程投入不夠。做好減法,需要機制保障。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的研究報告《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轉變?》提出:“要在相互依存日益加深的世界實現可持續發展,就應將教育和知識視為全球共同利益。”教育的責任不只是學校和教師的,而是政府、社會、家庭、學校、教師和受教育者的共同責任。沒有標準,無章可循;標準過死,愈加煩瑣。要減負,就要厘清各方面的責任,把給教師減負和給教育減負有機結合起來;建立負面清單,在非教學時間、非教學任務、非教學考評等方面全面減負,讓教師更加專注自身的教書育人責任。
做好乘法,激發教師隊伍成長成才
乘法效應從何而來?從對高等教育規律的精準把握、對高等教育職能的精準定位和對高等教育工作的精準組織而來。高等教育猶如一粒種子,需要精準把握。春生夏長秋收冬藏,這是自然生長規律,可以給我們很多有益的啟示。高等教育是一種特殊生產,需要精準定位。中國高校的類型多種多樣、承載的職能也多種多樣,社會需求同樣多種多樣,不人為拔高,不強制生產,多提供空氣和養分,讓種子有充足的生存和發展空間,是為正道。要堅持用多樣化手段解決多樣化問題。人類社會有史以來,動員方式無非是政治的、經濟的、行政的、法律的和教育的等幾種。其中教育方式最缺少約束,但同時最能經受考驗。在社會治理的多樣化手段中,充分發揮教育功能,教一個帶動一片,教一時影響一生,非常關鍵。要發揮教師的特殊作用和教師隊伍的整體作用,使之產生化學反應。教育是一個長期過程,需要精準組織。教師要知道自己的長處是什么,優勢是什么,應該說什么,做什么,如何增強工作主動性,這個邏輯要十分清晰。通過各有關方面合理配置資源,把教師的潛能發揮好,把教師隊伍的結構性合力發揮好。要因地制宜、因人而異,建立高效的評價體系。
改革開放初期,對教師主要圍繞政治表現、業務水平、工作成績三項內容進行定期及不定期考核,作為提職、調薪、獎懲和能否續聘的依據。進入上世紀90年代之后,廣泛應用的定量考核,雖然有助于對教師業績作出量化判斷,但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教師重研究輕教學、重數量輕質量等問題。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應針對不同類型、不同層次、不同學科的教師,綜合運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同行學術評價為主、市場評價與社會評價相結合等方式,制訂不同的評價標準。發揮乘法效應,要點在于發揮各種措施的疊加效應,從而激發整個教師隊伍成長成才的內在動力。教育是百年大計,非一蹴而就,不可圖一時利益;教師隊伍建設同樣需要一個過程,既不能拔苗助長,又不能放任自流。
做好除法,加強內涵建設優化資源配置
除法,顧名思義,就是要最大限度地縮小效率不高的分母,擴大高回報的分子,提高教育生產力。做除法的要點在于遵循教育內外部發展規律,內部加強內涵建設,外部優化資源配置,厘清高等教育的責任、職能和義務,去除影響發展的其他因素。
從內部來說,首先是縮小分母。按照高等教育承載的培養人才、傳播知識、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國際交流合作等基本職能,區別不同區域、不同學校,條分縷析,確定不同任務,使高校各有特色、教師各歸其位。推動引導每位教師找準個人定位,縮小自己的分母,以專業之長教書育人。其次是擴大分子。在學校發展建設上不好高騖遠,不貪大求全,精準定位,明確思路。教師要擴大自己的分子,按照“三個傳播”“三個塑造”要求,不斷提高專業素質和綜合素質,努力培養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從外部來說,高等學校一方面要努力提高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一方面也要從服務和引領經濟社會發展中獲得更多的發展機會,為教師各展其長提供舞臺、打造平臺。這樣一除,效果自然顯現。
強國必先強教,強教必先強師。在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邁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征程中,高等教育應在國際競爭格局中率先實現從跟跑、并跑向領跑的轉化。而運用好四則運算,鍛造大國良師,是完成這一轉化的重要前提和基礎。
(作者:葉美金,系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博士研究生,鄔大光,系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