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為快遞員、外賣員等專門開設了服務驛站,但為啥利用率不高呢?為了找出原因,浙江杭州一名街道工作人員注冊成為騎手,體驗了幾個月的外賣員生活。
“真正‘從業’后,就豁然開朗了”。撤掉一些用不著的、升級一些需要用的、補上一些盼望有的,如今4條小哥友好服務街成功落地,休息站、電瓶車維修等服務為快遞員、外賣員等帶來實實在在的便利。
公共服務,連接的是民心,要把服務做到群眾的心坎上,關鍵是兩個字:用心。
首先用心要正,不能有“歪心思”。新建的體育館豪華大氣,卻遠離居民區;文化禮堂煥然一新,卻常常“鐵將軍把門”;公園智能設施新穎,卻逐漸閑置荒廢……公共服務成了面子和裝飾的種種現象,或是為了交差應付,或是為了數據好看,究其根本,是政績觀出現了偏差,偏離了為民造福的初心。
提供服務不是目的,讓人民群眾用得上、用得好才有意義。唯有把群眾需要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提高服務的精準性和實效性,工作成效才能經得起檢驗。
如何才能掌握群眾需要?要做到將心比心,和群眾坐一條板凳。習近平總書記曾深情回憶:“我不到16歲就在陜北的一個小村子里同農民住在一起、干在一起,知道人民愁什么、盼什么。”
拿“送戲下鄉”來說,有的地方送上門的服務卻遭遇了“冷場”。什么原因?脫離實際——要么農忙時節送,要么不考慮村民喜不喜歡,導致村民沒時間也沒興趣看。
山東濟寧金鄉縣韓莊村,為了辦好一場“村晚”,村黨組織通過微信群讓村民點單,縣里來的文化指導員挨家挨戶調研。愛聽小曲的有多少,愛看大戲的有誰,了解之后再邀請相應的表演團隊。演出現場,村民將廣場圍得滿滿當當。
一冷一熱的對比說明,公共服務不能“一供了之”,走好群眾路線,搞好調查研究,身入基層又心到基層,在面對面中掌握群眾心中所思所想所盼,才能因時因事優化供給方式,把好事辦好辦實。
為民服務水平,是能力與態度的體現,也是作風與形象的展示。
前不久,在重慶榮昌區參加公務員筆試的考生,實打實地感受到當地的服務意識。榮昌區為考生提供了準考證打印、往返高鐵站與各考點之間的免費直通車、免費午餐等服務。就是這些貼心暖心的細節,實實在在影響著考生的體驗。來自四面八方的年輕人紛紛點贊,也揭示了一個樸素的道理:公共服務水平,已經成為一地競爭力和吸引力的重要來源。
為民服務沒有終點,“好了還要再好,不能止步”。更靠前一步,多換位思考,變“有什么給什么”為“要什么給什么”,定能不斷增強群眾獲得感,贏得群眾贊譽度,用好作風好形象凝聚起干事創業的強大正能量。
《 人民日報 》( 2025年05月08日 0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