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文物局發布2024年我國博物館事業發展最新數據。其中,三組數字既展現出博物館事業的蒸蒸日上,又顯示出國民文化消費正在經歷結構性升級。一是截至2024年底,備案博物館達7046家,每20萬人擁有一家博物館;二是博物館接待觀眾14.9億人次,平均每一個人一年去過一次博物館;三是2024年舉辦陳列展覽4萬余個,平均每家博物館一年舉辦3個以上的展覽。去博物館看展,已成為大眾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7046家博物館中,值得注意的是,縣域博物館覆蓋率達80%。“小而美”的山東青州博物館新館開放兩年以來,接待海內外觀眾400多萬人次,這個數字與國內不少省級博物館不相上下,彰顯了觀眾“為一個展奔赴一座城”的熱情。新建的湖北襄陽市博物館,得益于一系列考古收獲,可以展示從舊石器時代到清代不斷代、無缺環的通史,成為這座城市人們最愛的文化地標之一。
在14.9億人次的觀眾中,青少年的數字占比令人欣喜,達到3.59億。中國國家博物館18—30歲觀眾占比近50%的數字統計,從一個角度支撐了這一趨勢。越來越多的博物館通過科技賦能、跨界融合等方式,改變敘事方式,讓文物“活起來”,吸引年輕觀眾。他們愿意為自己的所愛“埋單”,各種“出圈”的文創產品便是例證之一。
更多博物館努力打造“觀眾友好型”博物館,分層分類滿足不同觀眾的需求;更多城市致力打造博物館之城,讓觀眾與城市的連接更加持久。比如,上海博物館東館設計了多入口、多路徑、多角度的參觀方式,強調“文物只是博物館的一部分,加上觀眾的體驗才構成展覽的全部”。在去年嘗試“博物館月活動”的基礎上,北京市今年將其升級為“博物館季”,以國際博物館日為起點,力求將展覽的溫度與熱度持續到國慶節后,著力打造新型“城市節日”。
博物館的建設,說到底是我們國家文化建設的縮影。中華民族歷史悠久,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博物館正成為既能溯源文明長河,又能回應時代呼聲的文化場所。它讓觀眾熱愛中國,讓世界看見中國。
《 人民日報 》( 2025年05月24日 0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