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面粉,淋水拌絮,經過神秘機械加工,便出來一溜兒熱氣騰騰的圓棍面條。用竹竿挑了,掛一兩刻鐘,待熱氣晾盡,挽成一搓,放在塑料袋中,拿回家切成段,放上辣椒面、花椒粉、芝麻粒、蒜泥、蔥花等,用熱油一激,撒上鹽拌勻,便成了麻辣過癮、百吃不厭的牛筋面。
想象一下,此刻如若回到家鄉,放下行李,第一時間一定是去附近的小吃攤點,要一碗麻辣米線,一份牛筋面,秦嶺的風攜帶著丹江的水汽,軟軟地吹拂著,身邊繚繞的煙火氣此起彼伏,親切的問候聲,熟悉的交談聲不絕于耳,那該是多么愜意?。?br> 我曾數次和至親好友赴攤點,排著長隊,半天工夫,端起心愛的牛筋面和米線,坐在寬凳大桌旁,一邊絮絮叨叨地說著知心話,一邊酣暢地享受著這一過癮的美食搭檔帶來的味蕾刺激及心頭滿足感。其實,說知心話的機會并不少,散步時,或工作之余,難得的是一邊體驗美食,一邊享受至真之情。說了哪些話,已不記得了,而吃過的美食及情景卻歷歷在目。
二十多年前,出遠門歸來的妹妹看望我和女兒時,將牛筋面這一陌生的食物帶給了我們。第一次見,好奇得不知如何下手,在妹妹的指導下,我笨手笨腳地調制了。覺得異常頑實,需用力咬,且調料要重,調出來的味兒才刺激味蕾,口感才好。
后來,牛筋面成了小城街頭一道繞不開的風景,沿街的攤點、市場的窗口、單位學校對面的招牌,牛筋面無處不在,處處醒目,似在提醒著小城人的味蕾。不論大人小孩、男女老幼,沒有不青睞此美食的。常常在飯點,偌大的門店里人群熙攘,門外還排著耐心等候的隊伍;各色小吃列陣的市場里,唯這牛筋面供不應求,常常在傍晚就售罄,遲一步趕到的人嘆息聲聲。于是,許多做餐飲生意的人也帶賣牛筋面,就有了屈家、王家、熊家、白家等以各自姓氏而聞名的牛筋面。在這里生活的人,沒有不會調制牛筋面的,區別在于調料來源和配比差異使口感有別而已。
牛筋面和米線、海帶青菜湯是絕配,一個干爽、勁道、硬實,一個湯水、軟和、易嚼;將牛筋面泡入湯中,鮮香的湯瞬間軟和了牛筋面,連湯帶水,也是極為痛快的一種美食吃法。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丹鳳人舌尖上的美味,非牛筋面莫屬。那些一批又一批的大學生,每過完寒暑假趕赴學校前,總要與店家約好,帶幾十袋牛筋面。外地人多是吃不慣的,第一次吃,尚不能領會其中之妙,若長期生活在小城,牛筋面的誘惑是難以抵抗的,過不了多久就會上癮。幾天不吃,就覺得嘴里寡淡。有人笑稱,一碗牛筋面,能解千般愁。孩子的學業,夫妻鬧矛盾,工作上有煩惱,來一碗勁道的牛筋面,那麻辣勁爽的味兒,會將一切愁緒趕跑。吃畢一抬腿,跨上那轟轟直響的摩托車飛奔而去,生活還得繼續,那扇熟悉的窗,那明亮的燈盞,還在等待著晚歸的人。
在外久了,會想念家鄉,想家時就會想起那麻辣過癮、寬慰心胃的牛筋面,頓時唇齒留香。人間諸多愁,唯牛筋面可抵歲月漫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