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南 璽 見習記者 馬 姜
5月7日,在山陽縣漫川關鎮與南寬坪鎮交界的黃花嶺地區,兩輛灑水車沿著茶壟緩緩前行,一道道水霧噴灑在的茶苗上,猶如下起一場及時雨,為干渴多日的茶苗送去“甘露”。順著灑水車駛過的山路望去,群山披綠,茶香撲鼻,一個集高山生態茶園、茶文化體驗區、休閑民宿和數字化茶葉加工廠于一體的茶創田園綜合體項目正蓬勃崛起,成為商洛茶產業版圖中日益亮眼的一顆“新星”。
時光回溯至1995年,黃花嶺還是“石多土少、草木難生”的窮山溝。這樣的環境面貌如何才能突出重圍、走出自己的特色、滋養生活在此的群眾?“要不我來試試吧。”時年28歲的許紅飛說,當時他正年輕,也有近10年的外出打工經歷,不服輸的念頭讓他想嘗試一番作為。同時,曾經在朋友家品茶的經歷讓他至今難忘,看著一壺茶在手中翻滾起舞,入口回甘綿長,他一下子就被打動了。“原來茶不是解渴的水,是有文化、有講究、有品位的東西。”許紅飛帶著這樣的信念,在黃花嶺種下了第一批200畝的茶籽試驗田,開啟了“以茶治荒”的生態蝶變之路。
30年光陰流轉,茶樹根系織就了綠色地毯,亂石坡地變成了綠色銀行。茶園從最初的200畝發展到現在的3.15萬畝,泥濘的小路也修成了18公里的產業路,原來“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小道,變成了聯通園區、串起農戶的康莊大道。許紅飛也從最開始的愣頭青到現在成立了山陽縣金橋茶業有限公司,成為公司的主要負責人。
茶產業的根系,深深扎進鄉村振興土壤,不僅改善了當地的生態環境,更有效帶動群眾參與和分享發展成果。公司通過流轉閑置土地建設規范化產業園,把農民培訓成產業發展骨干,將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實現了企業增效、群眾增收、生態增值的發展目標。
“以前這山荒著不值錢,現在種茶,我們不僅有租金和分紅,還能在家門口的茶園打工,掙錢顧家兩不誤。”村民余群英一邊采茶一邊高興地說。截至目前,茶園涉及農戶342戶1046人,農民工資性收入386萬元,戶均年增收1.13萬元。
發展過程中,許紅飛始終不忘自己也曾是地地道道的山里娃,他積極探索“企業+基地+合作社+農戶”的聯動機制,推動土地流轉、利益聯結、勞務合作三位一體。在這里,農民不僅是勞動力,更是合作伙伴,是鄉村振興的直接受益者。
如今的山陽茶,早已不再局限于“賣原葉”的初級階段。近年來,公司加快推進茶葉精深加工與品牌打造,不斷向高附加值鏈條延伸,推動茶產業從“種得好”向“賣得俏”“叫得響”轉型升級。
“我們打造的不僅是茶葉,更是一種生活方式,一種文化體驗。”許紅飛介紹,圍繞山陽獨特的山地氣候、茶種品質和采制工藝,公司推出“蓮花翠茗”“蓮花仙”等一系列具有地域特色的茶產品,提升品牌影響力。同時,企業先后獲得ISO9001質量體系認證、陜西省高新技術企業認證、國家級良好農業規范認證等榮譽資質,累計擁有3件商標、7項專利和8項資質,形成了較強的自主知識產權體系。
在銷售方式上,利用抖音、微信視頻號等短視頻平臺推廣茶葉品牌和茶旅文化。許紅飛還通過分享制茶日常、茶葉故事與創業感悟,在抖音平臺吸引粉絲超56萬,成為一名“茶網紅”。借助新媒體的影響力,實現線上與線下協同銷售、內銷與外銷共同發展。2019年,山陽茶產品成功出口到中亞地區,為陜茶拓展海外市場開辟了新通道,也為中國茶文化傳播注入了新動力。
目前,生態茶園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加工廠實現智能化改造,游客接待中心、研學基地、茶文化展廳等功能區試運營期間吸引了大量游客前來參觀體驗,20多個民宿房間在“五一”假期前就已經被全部預訂。
“黃花嶺茶創田園綜合體項目不僅是生態項目,更是富民項目。”山陽縣發改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項目建成后,預計畝均年產值3800元,帶動就業800人次以上,戶均年增收超1萬元。有效推動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實現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雙贏。
茶是一片葉子,也是一條產業鏈。黃花嶺的萬畝茶園,不只是“看得見的風景”,更是“摸得著的發展”,它承載著生態修復的成果,也描繪著產業興旺、群眾富裕的未來藍圖。從一粒茶籽到一個產業,從一座荒嶺到一個田園綜合體,在山陽這片充滿活力的土地上,茶,正生長出無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