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數字金融賦能工業信息化轉型
近日,中國人民銀行、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金融監管總局、中國證監會、國家外匯局聯合印發《關于金融支持新型工業化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對照新型工業化重點領域,提出針對性支持舉措。
在數字金融方面,《意見》提出支持金融機構運用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提高服務制造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的效率。此外,還將深化基于“數據信用”和“物的信用”的產業鏈金融服務模式,推動金融資源向產業集群聚集和專業化發展。記者了解到,當前多地正在積極探索數字金融賦能工業數字化轉型,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拓寬資金來源
工業化發展往往需要持續的資金投入,尤其是在推進數字化轉型的過程中,長期穩定的資金支持必不可少。《意見》提出,強化數字金融賦能,促進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加強對5G、工業互聯網、數據和算力中心等數字基礎設施建設的中長期貸款支持,積極運用融資租賃、不動產投資信托基金、資產證券化等方式拓寬數字基礎設施建設資金來源。
近年來,金融體系不斷優化資金供給結構,加大對新型工業化提供債券、股權等融資支持。6月末,我國制造業中長期貸款余額同比增長8.7%,高于各項貸款增速。
“金融是新型工業化發展的關鍵支撐力量,能夠為制造業企業提供必要的資金保障,引導金融資源向先進制造、智能制造、綠色制造等方向傾斜,推動產業結構優化轉型和升級。”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田軒認為,通過多種金融工具支持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可以為技術創新提供充足的資金保障。
各地積極探索,拓寬數字基礎設施建設資金來源,加強對新型工業化的金融支持。中國人民銀行四川省分行著力提質工業化、制造業融資需求方面,2024年至2027年省級財政每年安排資金30億元支持企業設備升級、智改數轉、綠色低碳、安全生產、微技改等領域符合條件的項目。同時,實施省內銀行增加制造業中長期貸款投放激勵,對制造業中長期貸款余額增速超過28%的銀行機構,按貸款余額增量的0.2%給予獎勵。實施重大產業項目投資貸款財政貼息,在《全省500個重點工業和技術改造項目清單》中,投資進度超過序時進度的民間投資項目新增貸款,省級財政按年利率的1.5%給予不超過半年的一次性財政貼息,單個項目最高不超過300萬元。統籌設立省級貸款風險補償資金池,持續優化財政金融互動政策。
建設服務平臺
《意見》提出,推動銀行建設數字化產業金融服務平臺,圍繞制造業重點產業鏈加強場景聚合、生態對接、信息采集、數據驗證、估值定價、產品創新等,實現結算、融資、現金管理等“一站式”金融服務。
中國社科院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楊濤認為,要圍繞制造業重點產業鏈來提供綜合金融服務,推動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積極圍繞創新企業集群、創新產業鏈來探索數字金融支持模式。鼓勵金融機構運用新技術手段來提高服務制造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的效率,緩解金融機構與企業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全面提升智能化金融服務水平,使金融供給實現更低成本、更高效率。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寧波銀行打造國內首個覆蓋設備“買、賣、用”全生命周期的“一站式”服務平臺——設備之家,致力于幫助企業降低采購成本、優化生產管理、提升經營效率。平臺以“專業設備交易+配套增值服務”為核心,整合設備廠商、金融機構、行業專家等資源,為企業提供交易服務、金融支持、數字化賦能、行業智庫等服務,形成“交易+金融+服務”的閉環生態,促進企業升級,實現工業化、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深度融合。截至2025年5月,已積累企業用戶26萬家,各項功能點擊量超140萬次,產生交易和服務1.04萬筆,提供46億元設備采購融資,幫助企業完成1.3萬臺設備更新與升級。
“設備之家”融匯多方優勢,提升金融服務能級。開展線上融資服務,提供新設備分期購買、舊設備資金盤活兩大類便捷高效的設備融資服務,最快5分鐘出額,切實解決了企業融資壓力。同時,完善配套專屬政策,降低企業融資負擔,提供最高300億元專項額度、2000萬元專項購機減息券,截至2025年5月,已投放資金69億元,通過減息券減免金額861萬元,發放購機抵扣券金額2320萬元。
“強化金融科技賦能,要注重提升金融服務的精準性和有效性,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等現代化技術手段,推動金融產品和服務模式創新,將金融科技作為提升服務新型工業化質效的重要抓手。”田軒說。
關注中小企業
技術研發往往存在不確定性,在新型工業化進程中,像量子計算、芯片制造等領域,通常需要10年以上的持續投入,這與金融體系追求風險可控、穩健回報的審慎性原則存在矛盾。作為新型工業化的創新主力軍,中小企業的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尤為突出。
《意見》特別關注到了中小企業的情況。《意見》提到,支持金融機構運用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簡化業務手續流程,提高服務制造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的效率。有序推進全國中小微企業資金流信用信息共享平臺建設,優化對首貸戶的征信供給,提升制造業中小微企業融資可得性。
“金融支持新型工業化,應聚焦重點和薄弱領域,更加精準地發力。”招聯首席研究員、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董希淼認為,探索用“數據信用”和“物的信用”替代傳統擔保,探索供應鏈“脫核”融資模式,這些都是破解融資難題的有益嘗試。要更好地服務中小制造企業,規范發展供應鏈金融,用好數字化賦能,為上下游中小供應商提供融資,為中小微企業貸款提供增信措施和風險分擔機制。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山東濰坊市創新優化金融服務供給,有力有效支持新型工業化。濰坊是國家制造業新型技術改造城市試點之一,近年來人民銀行濰坊市分行指導金融機構積極落實金融“五篇大文章”,推動日照銀行濰坊分行以數字金融賦能產業鏈融資,探索供應鏈“脫核”模式,創新推出“數權貸”,落地全行首個“鏈上濰品—數權貸”脫核供應鏈金融場景,實現業務的全流程線上化。該模式不占用核心企業授信,以“供應商自身主體信用+核心企業與供應商間的交易數據信用”為基礎,融資資金進行定向支付,實現“脫核”創新,有力破解了中小微企業融資難題。截至目前,已通過該場景辦理融資近40筆4700萬元,服務小微企業8家。
濰坊金普瑞恩機械裝備有限公司主營各種農機配件,是雷沃的核心供應商,年供貨額超過7000萬元。企業因下游賬期變化,部分營運資金被占用,需要自己墊付。日照銀行濰坊分行通過“數權貸”為企業提供授信2000萬元,授信依據是上一年度為雷沃的供貨額。該方案為企業盤活了全部應收賬款,提高了資產周轉率,原材料付款不再受賬期限制,不僅可以覆蓋銀行利息,還能降低綜合成本。
“總體來看,近年來金融加大對制造業的支持和服務力度,成效正在逐步顯現。”董希淼表示,《意見》強調加強金融支持新型工業化能力建設,從金融機構內部機制完善、各類金融工具協同、人才隊伍建設等方面提出要求,切中關鍵問題和癥結,預計將推動金融機構進一步健全資源配置、綜合服務等機制,促進金融機構、金融管理部門和行業、企業在人才培養等方面合作,共同提升金融服務新型工業化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