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孫璐璐
明天,2014年亞太經合組織(APEC)領導人會議周活動將正式啟動,這是繼2008年夏季奧運會之后,首都北京迎來的又一重大國際會議,也是繼2001年上海峰會后,APEC時隔13年重回中國。
對于北京的普通老百姓而言,APEC北京峰會帶來的是PM2.5大降的驚喜,以及因調休而可以出游的機會,但從國事、天下事的宏觀角度看,則是各成員方推動亞太地區貿易投資自由化的又一次高峰會談。
走過25個春秋的APEC,現已成為亞太地區最高級別的政府間經濟合作機制,在推動區域貿易投資自由化、加強成員間經濟技術合作等方面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本次會議定調“共建面向未來的亞太伙伴關系”,在總結中探索未來地區合作模式的發展路徑。
本次會議設有三個重要經濟議題——“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促進經濟創新發展、改革與增長”、“加強全方位互聯互通和基礎設施建設”。三個議題相輔相成。具體來看,外界比較關注的話題是如何推動亞太自貿區的建立。
進入后金融危機時期,各國都面臨著經濟增速放緩的挑戰,加強區域合作、實現優勢互補以做大“蛋糕”成為更為迫切的需求。然而,規則不同的各類自貿區協定交織在一起卻產生了“意大利面條碗效應”,與降低貿易投資成本的初衷背道而馳,原產地規則和通關程序變得日趨復雜化,消耗著地區成員的談判資源,使得廠商利用這些協議的成本不斷攀升。
亞太地區范圍廣、差異性大,實現多邊層面的貿易投資自由化面臨著高昂的協調成本,小多邊或雙邊層面的有限解決成為次優選擇,但是從長遠看,建立亞太地區統一的自貿協定是必由之路。
那么問題來了,亞太自貿區的建設是遵循以發達國家為主導的高準入標準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議(TPP),還是遵循以新興經濟體為主導的循序漸進式的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RCEP),抑或是探索出第三種建設路徑,將是本次會議的重要關注點。
當然,對于新興經濟體而言,低準入門檻的RCEP相比包含嚴格勞工及環保條件、知識產權保護等高標準的TPP更具舒適度,但是如何在制定亞太自貿區規則中兼顧以美國為主導的發達國家的訴求,或許有賴于外交談判中妥協的藝術。作為本次會議東道主的中國,在議題討論中扮演協調及倡導者的角色就顯得尤為重要,這也是中國集中加強外交合作,提升國家影響力及話語權的機會。
相信本次會議在推動亞太自貿區建設方面會取得實質性進展,加強各國間貿易投資便利化,最終接地氣的成果是惠及普通老百姓。這么看來,APEC北京峰會給市民帶來的不僅是順暢的交通,我們可以期待的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