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5月20日電 國新辦20日就《關于持續推進城市更新行動的意見》有關情況舉行新聞發布會。會上,有記者提問:請問在激活存量空間方面,自然資源部有哪些具體措施,解決地方在推進城市更新時的用地問題?
自然資源部總規劃師張兵指出,近年來,自然資源部圍繞部門職責,針對城市更新里面常見的用地問題,加強規劃和土地政策的融合創新,開展了一系列實踐,有效保障了城市更新行動。過去不到兩年時間,自然資源部連續發布了4份規劃政策指引,都是圍繞城市更新、城中村改造、老舊小區改造等問題,在這些政策中有三個政策價值取向,第一條是堅持民生公益,第二條是促進節約集約,第三條是充分尊重權益。基于這三個價值取向,優化核定容積率、鼓勵用地功能轉換兼容、推動空間復合利用、細化年限稅費地價計收規則、妥善解決歷史遺留問題等五個方面發布了一系列的指引,指導建立正負面清單制度,為地方指明完善政策的方向,留下探索空間。
張兵從規劃提升資源資產價值、零星用地整合、容積率獎勵和土地復合利用等四個方面做了介紹。
在規劃提升資產價值政策方面。規劃政策指引要求各地在各類國土空間規劃的編制過程中,充分適應存量時代的城市發展需要,明確有利于城市更新的政策傳導路徑。鼓勵地方構建以城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定目標定重點、專項規劃建路徑建機制、詳細規劃控指標定功能的三級規劃傳導機制,努力提升城市資產價值。
在零星用地整合政策方面。城市里有很多邊角地問題,規劃政策指引明確在老舊小區里及周邊零星用地,應當優先用于增加公共空間、公共服務設施和改善基礎設施,如涉及規劃調整的,應簡化程序辦理。除商業住宅用地以外的零星用地,經屬地自然資源部門論證,如果不具備單獨供地條件的,經過有批準權的人民政府批準后,可按照劃撥或者協議有償使用土地規定,依法依規確定土地使用權人。這樣可以用一種非常快捷、便利的程序獲得邊角地,改善小區設施水平。
在容積率獎勵政策方面。規劃政策指引明確在規劃條件之外,對于多保留不可移動文物和歷史建筑、多無償移交政府的公共服務設施的這些公益性貢獻,可按貢獻的相應建筑面積給予補足。這些經營主體有這些作為,我們要激勵他,目的是讓他們能夠更多地在更新里面注重對這些不可移動文物和歷史建筑的保護,包括公共服務設施的改善。
在土地復合利用政策方面。規劃政策指引提出在符合安全使用的各種國家標準前提下,推動城市更新的復合利用和節約利用,統籌地上和地下空間,復合利用土地的用途可按主用途確定。可以研究在公共綠地下,補充建設停車場。包括城市里面有一些廢舊鍋爐房,有的小區把它轉化成為老百姓的便民超市,都是非常好的轉化方式,我們要積極支持。
張兵表示,目前,自然資源部也正在通過搭建交流平臺、加大宣傳力度等方式,總結推廣正在開展的43個低效用地再開發試點城市經驗,進一步完善規劃管控、用途管制、土地儲備、土地供應、不動產登記等全鏈條的政策機制,出臺更多實用有效的用地政策,來助力城市更新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