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豆豆攝
"> 武漢市中山艦博物館中修復后的中山艦。
田豆豆攝
時光荏苒,人們從未忘記中山艦。1997年,長眠于長江江底近60年的中山艦被打撈出水,成為中國最大的可移動抗戰文物。如今,修復后的中山艦承載著歷史的烽煙,被靜靜安放在武漢市中山艦博物館。
中山艦原名永豐艦,于1910年由清政府從日本訂購。當時,清政府投巨資建立的中國海軍,經過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其主力損失殆盡。“永豐艦就是為重建海軍而生。”武漢市中山艦博物館館長劉新陽介紹,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永豐艦于1913年竣工,由中華民國支付尾款接收并編入海軍。由于永豐艦曾在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護法運動”等歷史事件中立下赫赫戰功,為紀念孫中山先生,永豐艦改名中山艦。
1938年,武漢會戰前夕,中山艦擔任從嘉魚、新堤到金口一帶的航道封鎖任務。中山艦艦長薩師俊出身于海軍世家,牢記“文官不愛錢,武將不惜死”的家訓,積極抗日。由于中日雙方實力懸殊,短期之內,中國海軍主力艦艇幾近摧毀。薩師俊曾悲憤地說:“只有建設強大的海軍,才能拒敵于國門之外,才能維護民族的獨立和自由。”
1938年10月24日,中山艦在武昌金口附近江面執行任務時,被日機發現。日軍6架水上輕型轟炸機飛臨中山艦上空,輪番對其發起攻擊。炸彈如雨點般從空中落下,中山艦多處被炸起火,整個艦艇被籠罩在滾滾黑煙中。但艦長薩師俊毫不退縮,率領官兵進行頑強抵抗。“當時,中山艦的主副炮已經被拆下并移裝到陸上長江要塞,以增加陸上防衛力量,所以中山艦反擊能力很弱。在沒有空中支援的情況下,中山艦的結局幾乎是毫無懸念的。”劉新陽說。
中山艦上,有兩處巨大彈坑。一處位于船身,巨大的鋼板已深深凹陷并破裂,可以想見洶涌的海水可從此長驅直入;另一處位于指揮臺附近,彈坑周圍,地板破碎,地板的連接線像一朵巨大的喇叭花從里向外放射。“日軍做足了‘功課’,每一次炮擊都直擊中山艦的關鍵部位。”劉新陽說。
薩師俊右腿被炸飛、左腿遭巨創,倒在血泊中,他強忍劇痛,靠在瞭望臺欄桿上,繼續指揮作戰。副艦長呂叔奮見艦艇將傾覆,急忙令航海官先送薩師俊和傷員離艦。薩師俊卻說:“身為艦長,棄艦就是偷生,這是我成仁取義的時候。”他執意不離開,卻勸其他人盡快離去。無奈之下,部屬們強行將薩師俊抬到小舢板上。當敵機發現小舢板準備載人離艦時,又對小舢板進行了瘋狂轟炸,薩師俊和舢板上的20余人全部壯烈犧牲。隨著轟然巨響,中山艦沉入湖北省武昌縣金口鎮龍床磯長江水底。
武漢會戰是抗戰以來持續時間最長、戰場最廣、規模最大的一次會戰,歷時4個多月,日軍“速戰速決”的迷夢徹底破滅。中山艦沉沒后不久,武漢會戰結束。中國抗日戰爭由戰略防御階段轉入戰略相持階段。
1986年5月,湖北省文物部門向國家文物局正式提出動議:打撈中山艦。1988年,國家文物局批復同意。1988年5月、1994年3月,海軍南海艦隊和北海艦隊對中山艦進行了兩次水下探摸,探明了中山艦的沉沒方位等重要信息,在艦尾右側還發現“中山”兩字。1995年和1996年,重慶長江救助打撈公司再對中山艦進行了水下探摸。1996年11月,在孫中山誕辰130周年之際,中山艦打撈工程正式啟動。1997年1月28日,中山艦被整體打撈出水。這艘見證了中國近代史的一代名艦,終于重見光明。中山艦及其出水文物近6000余件(套),為我國近代海軍發展歷程、民族工業發展狀況、中西方文化交流等多領域研究提供了寶貴資料。
1997年,“中山艦修復保護方案論證會”召開。當時專家議定,應盡量按原有材料、工藝,將艦船恢復到上世紀20年代中山艦的原貌。鑒于艦體外殼板損壞嚴重,最終各方放棄了在浮船塢上展示中山艦的方案。2001年底,修復工程完工,2008年,中山艦被遷移至為其度身定制的武漢市中山艦博物館內。2011年,武漢市中山艦博物館對外開放。
在建筑形似戰艦的武漢市中山艦博物館里,人們可以近距離觀察修復后的中山艦,感受其雄偉的艦體和精密的構造,在講解員的引導下,深入了解中山艦在中國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兩處巨大的彈孔創痕依然保留,向后人傳遞著不屈的民族精神。
《 人民日報 》( 2025年05月24日 06 版)